艺术阅读在上海④|上海书画社一甲子:一笔一画间体悟古韵

2020-10-30 09:20:15 作者: 艺术阅读在上

澎湃新闻:新媒体所带来的资讯其实反过来也会给出版社带来某些机遇。

王立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的图书信息传播和读者的接受速度也更快了。另外,在准确性上,远超过去。以前,一本书放在书店里,出版社是被动的,需要等待喜爱这本书的人正好翻阅到。现在,出版一本书后就能非常精准,非常快速地送到需要的人手里面。所以,当我们出了一本好书时,一般三个月就卖完了。比如,以前印谱是很小众的,销售周期也很缓慢,给出版社带来的经济压力会很大,但现在就好很多。

第二是读者的阅读倾向的转移,会给图书在书店当中的存放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现在的便捷性,会让我们对读者的需求了解得更加清晰。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适当的超前,增加敏感度,把握住机会。我们去年做的金石类、篆刻类的书就卖得非常快。

《中国十大楷书》所以,移动端的新手段,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我们专业出版社带来一定的机遇。当然从转换上讲,我们还是有弱点的。比如,我们的制作周期长。另外,我们也需要独占性的内容,资源。而如何选择、保持高品质,这都考验着我们。一旦产品同质化、平庸化,就很有可能面临被读者抛弃。现在面临这么快速需求变化,需要更好应对的,这比以前的难度要大。

澎湃新闻:图书出版一方面是畅销书,另一方面也有长畅书,比如我知道的《安持人物琐忆》,长销了很多年,书画社在这方面如何把握两者关系?

王立翔:对。尤其这十几年以来,艺术还在不断普及中。随着教育的普及,社会的培养,经济增长,展览的丰富,人们综合素养的替身,整个受众人群扩大了,层次也更高了。

我们的出版物也在不断的调整当中。如你所说的有些人文传记类的,受众面广,会不断刊印。另外,我们针对艺术品味和认知较高的爱好者,会有一些出版物。例如近几日拍卖了5亿多的吴彬《十面灵璧图卷》,我们在拍卖前就出版了相关书籍。购买这本书的读者,不仅仅是对这张画有兴趣,他们可能还对艺术现象有兴趣,又或是将书作为一种收藏,而非纯粹的阅读。

《十面灵璧图卷》我们有学术支撑的,学术是我们的高地,所以我们相信持久的力量。相信读者通过若干时间的学习后,会对出版物有一个重新的评价。因此,我们不能被市场所左右,这也是几代出版人所得出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在这种状况下,需要有定力,有要求。

澎湃新闻:你觉得现在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下一步的拓展思路有哪些?

王立翔:这10来年,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积累和努力,包括对人才的培养。现在,我们的人才队伍是比较整齐的,四十岁左右的编辑是中坚力量,新人也在不断培养当中。

要说不足的话,我们现在还是比较缺少复合型的人才,要既懂出版、编辑、又要懂营销,创造新的产品。除了纸质图书转型为电子版外,还需要延伸产品的转型。如何将传统纸质文本的样式转变为新的样式出来?同样,我们也需要去引入高端人才,做出更加符合书画社的产品,迎合更多的需求,更能发挥专业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