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植物人托养

2020-10-30 15:22:23 作者: 探路植物人托

鉴于医院床位资源紧张、医保不报销、费用高昂、治疗前景黯淡,有的人选择把病人带回家照料,但又因为护理不专业,后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而养老院等机构一般也不愿意接收。“植物人似乎处于一个没人管的尴尬境地,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角落,50多万个家庭背后的隐痛也无人得知。”相久大对此感慨不已。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何江弘从1996年开始从事植物人的医学研究。据他统计,植物人如果在家养护,平均的存活时间是三到四个月,如果有专门的养护机构照料,平均寿命能达到一年到两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延生托养中心这样集中收治植物人的托养机构应运而生。

“这是一件好事,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对医院、家属、第三方机构托养中心都有利。”听说了延生托养的故事,很多人这样评价相久大。

然而,这样一个有需求有前途的好项目,为什么直到2014年才冒出延生托养这第一家托养中心?

相久大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这背后涉及资质、资金等一系列问题。

从2014年创办至今,为了让托养中心能维持下去,相久大付出了太多。他创办的契机,是2014年9月中国残联发布的一份文件——《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面向社会招募承办机构,以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托养服务。在此之前,因为没有任何一家行政部门同意审批与植物人托养相关的机构,他根本没有办法拿到经营许可证。直到上述文件发布,相久大才得以以创办残疾人托养扶助中心的名义,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然而事实并不顺利,在相久大看来,植物人应该算是残疾人一类,但这种看法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定,最后得益于政府提倡关注健康、老有所养等大环境的改善,植物人暂时被归类为“失能人员”,他才获得了办理资质。

不过,资质的问题并未就此彻底解决。翻看相久大的朋友圈,直到2020年5月他还在为托养中心的执照问题而发愁。原因是此前托养中心属于北京市密云区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2020年到期后相关单位不愿意再担任托养中心的主管单位。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相久大一直在关注国家医养结合等相关政策。2020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完善分类保障,构建多层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一是城乡特困老年人等托底保障群体,二是低保或低收入家庭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等困境保障群体,三是失能、失智、重度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重点保障群体。

该文件的发布给相久大带来了新的希望,“植物人不就是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三合一’吗?符合这个文件第一条。”相久大指出,从国家最新要求来看,长期照护是养老服务议题中高频出现的词语,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养老服务中最核心的内容,长期照护对象就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托养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这类人群。“医养结合是大势所趋。我们机构的医养结合之路,何时被认可,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他勉励自己,也充满信心。

7月以来,延生托养以及植物人的困境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了解和重视。北京市卫健委、市残联等相关部门先后前往相久大的托养中心进行了实地调研。“如果他们承认我这个托养中心的合法性,民政也好,残联也好,仅商用电变成民用电一项,我们就能省下2/3的电费。”

通过与前来调研的相关部门领导交流沟通,相久大信心高涨。他笑着告诉记者,“下一个难题,那就是钱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这样就可以救助更多的植物人,也有能力救济家庭困难的植物人及其家属。”

据悉,为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相久大卖掉了在密云购置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后来资金不足时,他又将另一套房产拿去抵押贷款。在没有一丝收益的情况下,截至目前,相久大已经累计支出了500多万元。

让家属回归社会

“现在是北京时间下午4点整。”闹钟一响,北京延生托养中心的年轻护士们又开始新一轮给植物人喂流食的工作。他们先是把流食加热,然后通过病人身上的胃管把流食注射进去。在这里,护士们的工作比较规律,每天需要给植物人喂流食5次,分别是9点、11点、16点、20点、23点。另一项工作是给他们翻身,每2小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