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拿“家暴妆”当美妆,真的不好玩

2020-10-31 07:19:07 作者: 媒体:拿“家

前几日,我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街角时,看到一个妆容奇特的女孩迎面走来。我注意到,一片深红色胎记般的浓妆,占据了她的半张脸,眼角处还有杂乱的黑色眼线。我当时心中暗道:这还没到万圣节呢,怎么这么早就开始准备如此诡异的妆容了?直到我打开一些社交网站,在上面看到一些美妆博主的“示范”,才明白我见证了某种“新时尚”妆容。

这便是被当下不少年轻人追捧的“家暴妆”。套用网上一个有趣的描述,这类“家暴妆”的特点就是“鼻青脸肿,嘴唇开裂,妆容够惨,眼神够狠”——当然,这只是旁观者的观感,而很多爱好者却乐在其中,不仅认为这种妆容很有趣、好玩,而且还将之视为流行的“新派审美”。

然而,这种所谓的“新派审美”并无多少道理可言。美学家朱光潜早就说过“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审美并不是简单的、纯粹的主观行为,它必将植根于一定的客观现实之上。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认为“家暴妆”是好看的,那么他们就应该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审美趣味太过“另类”。当今社会文化的审美取向已经十分多元,我并不反对个性化的妆容,只要它不违背基本的公序良俗。

家暴在今天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近年各种类型的家暴事件被媒体曝光,预防家暴与反家暴的观念,已经愈发深入人心。除了通过合理立法与严格执法来反家暴,还要让每个人都在思想观念上,彻底与家暴行为划清界限。这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对家暴的预防意识,也包括当个体面对与家暴相关的错误观念时,能自觉做到隔离与抵制。

在之前,社会在反家暴问题上需要明确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反对“家暴家丑化”——简而言之,就是受害者不要一味认为家暴就是见不得人的丑事,因为忍气吞声只会纵容施暴者继续作恶,而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才是反家暴的关键所在。如今,这一观念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但“家暴妆”现象则警示我们:面对“家暴娱乐化”的错误趋势,我们不得不有所提防。

在这种“家暴妆”的拥趸中,有不少是三观未成的青少年,很难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家暴妆”的时候,就是心存恶意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摆脱“家暴娱乐化”的错误观念,长此以往,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其长远的身心健康并无益处。

因此,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青少年的家长们,对待“家暴妆”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引导。对此,划定红线与适度包容的态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引导者当然要告诉年轻人“家暴妆”的不可取之处,这并不是什么“时尚美学”,只能说一种粗陋的“暴力美学”,它只具备美学学术意义上的某种合理性(美学上认为“以丑为美”也是一种“美”),但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被摒弃。另一方面,引导者也应该明确,反对“家暴妆”并不是反对年轻人追求个性,但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对另类美感的追求,建立在对他者的伤害之上。

反家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它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从思想观念与言行举止上与家暴行为与家暴“文化”划清界限。不论最近火起来的“家暴妆”能流行多久,我们都有必要强调一句:拿“家暴妆”当美妆,真的不好玩。

(原题为《拿“家暴妆”当美妆,真的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