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对传统国画展览的想象,他们合力“突围”工笔程式化

2020-10-31 23:57:38 作者: 打破对传统国

10月31日,大沪联合艺术空间内,一场与六位青年艺术家有关的“噶三胡”沙龙在此进行。而沙龙所处的艺术空间,这六位艺术家参展的《六合——青年艺术家六人展》正在展出。现场,他们新近创作的40余件绘画及装置作品与观众近距离交流。

空间中心的棱镜、哥特风古董柜的小小抽屉、风尘仆仆的老皮箱……这些都让艺术有了把玩的可能。在过去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六位朝气蓬勃的艺术家,从作品创作,到展陈设计,无不突破对工笔程式化和传统国画展览的想象。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的特别弧形曲线里,观众会在弯角处与偶然和惊喜不期而遇。

六位青年艺术家来自江浙沪最有代表性的三大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及南京艺术学院。“他们都擅长工笔,却别出机杼,面目迥异,并不按规则出牌。他们互相映照并推进着顺流而上,走向广阔的纵深,各自却不必相交,又在无限的时空中融合无间。”作为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胡建君副教授这样点评。

其中,庄颖的高中时代是在教学楼后用建筑废弃物堆起来的土丘上度过的。她探索形体与色彩之间的张力,将传统中国绘画技巧代入当代艺术,重构出“微观全景”般的时空秩序。

徐晨作品可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朝着“山色有无中”潜行。他对于传统山水画程式的运用是反其道而行的,在约简中得其英华,在片段中构筑现代气派。

杨怡的关注点不在寻常的山川草木之间,她直接摄取天上的月亮放入自己的碗里。对月亮这个物象的关注,源于她成长经历中的一些碎片记忆。她笔下的“瑶台镜”既隐匿裹藏,又真实不虚。

同为女性艺术家的周隽也对奇异的天象和浩瀚的星空有着无限的好奇。她的作品以水墨为材质,延续了工笔对宇宙秩序的遵从。“通用语”这个小品系列,希望用星座来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将神异与奇诡转化为浪漫与亲切。

周全则将目光投回地面,关注地上的灵性生物,甚至地下的远古遗存。他的作品多用黑色背景,在视觉上把相对较重的用色统一在整体的低调布景中,让整体画面气氛收束而往内行进,激发观者情感上的投入和共鸣。

九峰的作品在个展“本生”的基础上,围绕佛造像题材作进一步衍生。这些作品缘于今年夏季一趟深入无人区的青甘线之旅,他遍赏莫高窟和榆林窟及周边荒凉奇异的地貌。

本次展览策展人乐梦融告诉记者:“六位艺术家的作品给了我半明半昧的偶然性。尤其在一个洞穴式的西班牙风弧形空间,观众会在弯角处与偶然和惊喜不期而遇。空间中心还拥有一座棱镜,带来另一种测不准的参差多态。”

本次展览免费开放,将持续至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