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未来,配得上一个训练有素又无拘无束的你

2020-11-02 16:02:11 作者: 这样的未来,

2020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图片来源:中国财富网

11月1日,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里,第三届顶尖科学家论坛大会闭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130多场演讲和70多场峰会吸引了10亿人次观看。在这样一个新冠疫情尚在全球蔓延、线下科学会议大规模停办的背景下,这场吸引了近14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参与的跨学科大会,掀起了一股科学旋风。

科学家们站在绚丽的舞台上做演讲、做讨论、答记者问、像巨星一样。“为什么要把科学家打造得像明星一样呢?”会议负责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教授解释说明星的出场都很耀眼,十年磨一剑的科学家为推动社会进步做着贡献,也值得这样的目光。

迈克尔·莱维特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接受中国财富网专访

图片来源:中国财富网

科学家难道不是明星吗?迈克尔·莱维特深情地回忆起2013年12月10日那天的瑞典斯德哥尔摩,整个城市的交通都停下来,只有几辆黑色的轿车缓缓开动,车上坐着诺贝尔奖得主。全城的人都聚集到街边,向他们招手、致意、鼓掌,一路鲜花护送他们抵达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现场。“那真是超级巨星的感觉”,莱维特回忆起七年前自己领奖的那一天,每一个细节都还是清晰的,“我真觉得鲍勃·迪伦应该去领奖,去感受一下这种气氛”。

通常获得诺贝尔奖时,距离科学家最早做出重大发现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他们的研究经过时间的检验,被证明推动了某个领域的重大进步。获奖时,很多科学家已经不在科研的最前线。莱维特说获得这样一种巨大的荣耀,让他意识到自己应当更加努力地去培养年轻人,给他们帮助、鼓励、启发,就像他小时候也是受到诺贝奖得主的精神鼓舞,一路成长一样。

罗杰·科恩伯格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

为学生们签名留言

图片来源:中国财富网

科研很苦。“科学不好玩”,大会主席、诺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在对中小学生们的演讲中坦诚相待,一字一句地回忆起自己曾经有三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经历:“但是,做科学很值得。当你取得了进展,会带来内心深处的满足,这是人一生中能体会到的最大的喜悦。”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问莱维特。

“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啊!”莱维特瞪大眼睛,提高了音量回答。

“有时候你的一点点新发现,甚至会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82岁的野依良治坐在日本的办公室里,通过视频连线回答上海媒体专访间的提问。他亲自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其中还包括10多位中国学生。

“未知多有吸引力啊!” 野依回忆起自己的过往:“我小时候生活很苦,那时候的日本刚刚经历了二战。后来我偶然接触到化学,发现世间居然还有这么神奇的事。”2001年因在不对称合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野依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沃尔夫化学奖。

野依良治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

接受媒体“云”采访

图片来源:中国财富网

“结果其实都不重要,不用去在乎什么结果。不要有限制,不要有思想包袱,不要有压力,也不要在意知识产权,新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年轻人,不就应该是去挑战未知的吗?”说这话的时候,82岁的野依几乎拍案而起。科学家的风骨一下子涌出屏幕,视频连线这头的媒体专访间里安静了。

野依呼吁整个社会要给年轻人更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去想、去做。有些政府或者机构主导的项目,其实只涉及科学领域中很小的一部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是要有平衡的,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产业端。知识产权固然重要,但是基础学科,或者说大自然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很多,等待年轻人去探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