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健康领袖峰会在东莞举行:以科技为健康保驾护航

2020-11-02 21:55:56 作者: AI+医疗健

医疗健康的智能化势在必行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等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和探索等方面作主题报告。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在会上以《我国医学装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题进行了探讨。潘云鹤指出,医疗智能化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医疗模式,这个医疗模式首先是从智能设备开始的,开发智能设备,如果和服务连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云平台,这个云平台可能把大医院、中小医院、病人和居家使用者联系在一起,实现智能设备共享,将数据存在该云平台里,同时为中小医院和大医院进行服务。知识云平台可以和科研教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皮肤病的研究、教学等。云平台实际上是不断发展的教科书,最后还可以把药店、急救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医疗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作了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报告。他认为,医疗健康的智能化势在必行,它对信息化、网络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上的应用还存在不安全、不可信、不可靠和不可扩展等风险,第三代人工智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建立可解释和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目前,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在题为《AI在中医药技术进步中的尝试》的主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强调要着力于将现代科技与中医药融合。他以中医的目诊为例子,阐述了其依据及相关应用,并介绍了眼象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眼象辅助疾病诊断已得以应用,通过自动拍照、眼象特征提取等步骤,建立相关分类模型并加以应用,进而实现疾病辅助诊断和健康状态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方滨兴以《大数据在新冠疾控中的应用》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主要覆盖数据获取与采集、抽取与集成、存储与管理、建模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和可视化等方面,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疫情发生以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助力筑牢疫情防控堡垒。以物联网数据的采集为例,若要获取某病患在发病前14天的活动轨迹,可从分布在各地的传感器、移动设备、交通设施以及公共设施等物联网设备中采集。

“我们还有一些报告制度,比如小区登记、管理、咨询、询问等等,通过一些报告,报告的信息也很重要,把报告的信息汇总以后就可以把不同的数据融合在一起,通过融合来获取轨迹。”方滨兴说,诸如登机牌信息、打车信息、餐厅就餐信息、酒店预定信息等不同来源的通道,必须要通过共同的关联性关联起来,才能够把它形成一个叫集成完整有用的信息。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革命性转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在会上带来了《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可塑性是大脑最重要的特性,它是大脑认知功能的基础,可塑性使得大脑网络形成新的状态,就会产生新的行为。大脑是不断在变的,每一个活动都引起功能和结构的变化。蒲慕明还提出了人工智能可以借鉴的自然神经网络特性,包括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记忆的贮存、提取和消退,以及赫伯神经元集群概念的应用等。

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领域有哪些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在主题报告环节中作了相关阐述。她介绍了数字化骨科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在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案例。展望未来,她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革命性转变,AI与医疗器械两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跨学科团队整体建设,包括人才培养以及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