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餐饮浪费,媒体如何引导?

2020-11-03 10:41:40 作者: 针对餐饮浪费

媒体宣传的心理“关键点”

集中报道,突出重点,激发回忆,形成共识,是媒体在宣传节俭用餐、反对餐饮浪费时需要把握的。以往有些反对餐饮浪费的新闻报道相对零散,未能形成舆论声势,在时间和空间上缺少针对性,不能形成一定的热点,内容也难以激发起受众的回忆。要经常性地开展集中宣传,形成一定舆论氛围,同时新媒体要注重新闻推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要集中在就餐前,空间上要多集中在人们在聚餐时所能接触到的载体上,比如手机,力争成为每日餐桌上的“第一道菜”。内容上要特别重视情景记忆的激活,因为这是自我传播中最经常唤起的记忆类型。宣传方式上可贴近受众的现实经历、日常生活,尽可能多一些有趣叙事,多一些贴近生活的具象化表达,让日常记忆融入到现实聚餐的氛围中。比如澎湃推送的短视频新闻《大爷做饭用电子秤称食材:一年节约上百斤粮食》(素材来自海客新闻),能够通过“日常做饭”这一有温度的内容唤起受众的相关回忆。如果能多通过类似于“电子秤称食材”这样的趣味点,形成餐桌上的话题,这无疑有利于塑造“节约粮食,适度点餐”的就餐氛围。

宣传时,尽量运用“好心情效应”。有的宣传侧重于通过对粮食浪费、饥饿人群的场景描述或图像呈现来引发恐惧,劝说人们减少浪费。诚然,恐惧心理能够有力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在聚餐时的愉快气氛下,恐惧心理难以产生效果。人们在聚餐这样融洽的氛围中不愿想起或提起餐饮浪费的恐惧场景。有研究表明,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更具有说服力,这是因为好心情有利于促进个体进行积极、热烈的思考,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世界。因此在宣传节俭饮食、反对餐饮浪费的过程中,尽量不采用引发恐惧效应的新闻,尝试多用一些能够引发受众兴趣、乐于及时分享、调动受众积极情绪的内容和形式,让节俭宣传也成为餐桌上的“一道大餐”,提醒人们避免过量点餐,养成节俭饮食的好习惯,逐渐形成社会共识,也让那些节俭意识较强的人能够打破从众心理,敢于“逆反”提出更权威或者更高道德层面的观点,为倡导节约的观点增加底气。

社会心理受社会现实影响。过量点餐习惯的形成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物质匮乏密切相关。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从过量点餐转向健康饮食。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不再将点餐量的多少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高低、待客是否热情的标准,同时在媒体积极、科学的引导下,适度点餐将会成为社会新风尚,过量点餐这种浪费之风也将会逐步消散。(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