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餐饮浪费,媒体如何引导?

2020-11-03 10:41:40 作者: 针对餐饮浪费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在日常聚餐中,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明知道菜量充足,仍要多点一些菜,叠盘垒碗,暴殄天物。过量点餐是餐饮浪费的一种,也是媒体一直试图通过宣传报道,反对和制止的一种浪费现象,然而往往效果不彰,因其出现涉及记忆、印象管理、从众等众多心理因素。本期煮酒话媒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与您一同探讨人们在聚餐时为何会过量点餐,这一行为的心理“出发点”在哪里,媒体如何引导才更有效。

过量点餐的心理“出发点”

人的决策和行为离不开记忆。记忆是人类在社会互动中对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从目前看,有很多反对过量点餐的新闻报道,有时还是融合传播,可圈可点,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为什么很多人在聚餐时却难以想起这些报道?这也许和相关宣传报道未能形成声势、凝聚起社会共识,导致外界刺激不够、难以唤起瞬时回忆有关。无论是有意回忆还是无意回忆,都离不开来自外部环境的足够刺激。如果缺少刺激或刺激力度不够,回忆就难以实现。在现实中,媒体虽有反对餐饮浪费的宣传报道,但不够集中与鲜明,刺激力度不够,难以唤起人们的普遍记忆,因此很难限制人们的过量点餐。

如果媒体宣传等所形成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度不到位,即便认识到这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国人也往往过量点餐如故。一方面,愉快融洽的聚餐气氛常常让宴会主人热情顿生。在这种气氛感染下,主人都希望通过丰盛的宴会给宾客留下一个慷慨大方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印象管理”。即便有人认识到在过量点菜的问题上,自己的态度前后不一,但未必产生矛盾心理,出现认知不协调。因为人们总能通过自我辩解,寻找原因来说服自己、消除矛盾。

另一方面,为什么在点餐过程中也很难见到宾客的激烈反对?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众心理。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有两种形式:靠外在力量的从众是顺从,真诚而发自内心的从众是接纳。聚餐时,主人与宾客的不同地位与角色给从众创造了外部条件。一般情况下,主客关系一经确定,主人便在点菜的问题上占据一定主动性,对宾客形成主导,此时宾客更愿意顺从安排,客随主便。即便主客关系不明显,主人主导的权威性较弱,但其将要大块朵颐的愉快情绪也会通过心理联结传染给宾客,让其从内心深处认同过量点餐的决定。

除了聚餐,从众也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比如路人集体闯红灯

遏制过量点餐的心理“触发点”

要遏制过量点餐,并非没有心理“触发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类记忆的相互联系。有学者将记忆分为三种类型: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是对自己经历事情的记忆,是自我传播中唤起最多的一种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各种操作技术的记忆,如打字。各类记忆存在联系,当触发一种记忆后,也可能触发其他记忆。比如,当我们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有时也会回忆起父母讲授这句话时的场景,这就是语义记忆触发了情景记忆。这种有利于遏制过量点餐的记忆多了,就会对个体决策产生巨大影响。

二是印象管理的可变性。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印象管理并非一成不变。主人之所以过量点餐,不少情况下是为了树立豪迈大方的形象以获取某种物质或情感回报。比如,有的人在面对感情较好的朋友时,会点很多菜,这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方式会让两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浓厚。在面对关系一般的朋友时,可能只会出于礼貌地点几样简单的菜。这其实就是情感回报变化所带来的印象管理的转变。如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在人们生活中表达情感浓薄的作用降低,用过量点餐来制造印象的现象就会减少。

三是宾客的逆反心理。当主人在菜品选择上的权威地位给宾客带来压力,特别是给宾客们的自由感和饮食习惯带来威胁,比如有的人节俭意识较强时,就会激发其逆反心理。逆反是个体坚持独特性的一种表现,背后往往有主流社会意识作支撑。比如,当宾客认为主人点菜过多时,会表示:“点的有点多,退掉几样吧。”这种反应就是逆反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小场合的逆反如果有较大的社会舆论支持,往往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