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照片
一段段视频
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
2020年这段难忘的日子里
有一群人始终冲在一线,
亲见亲历
用镜头和文字
振奋精神、传播温暖!
让我们一起听听
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这些来自一线鲜活的感人故事
李健萍:致敬最美劳动者
(兴安日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新闻同仁上午好,我来自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的大美兴安盟,我是兴安日报社记者李健萍。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致敬最美劳动者》。看到这样恢弘壮阔的场面,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会同我一样感到震撼。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这是一项水利工程。总投资252.16亿元、主线390.26公里、供水受益面积7.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354万人,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引绰济辽工程。从绰尔河流域引水至西辽河流域,北水南调,缓解通辽和兴安盟南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泓碧水将滋养这方水土上淳朴善良的人们,将为内蒙古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坚实的依托。
今年5月1日,正值全面打响复产复工战役的关键节点,兴安日报以践行“四力”为初衷,策划了“致敬最美劳动者”的专题报道。我有幸深入地下100米的引绰济辽工区隧洞,体验坚守岗位的水利工程一线建设者的辛苦,感受基建狂魔的中国速度。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黑暗、阴冷、压抑、恐怖,这是我进入隧洞的第一感受。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和硫磺混合的刺鼻气味儿,隧道内轰鸣的机器声掩盖了一切,地面上的涌水已经没过小腿,而引绰济辽的施工人员就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连续作业12个小时,12个小时的冷水浸泡,12个小时的不见阳光,12个的小时紧张作业,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昏暗的灯光下,施工人员的脸上、手套上、工装上、胶鞋上,没有一处不溅满了泥浆。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处路很难走,因为没穿水靴,我需要借力才能行走,当我把手搭到技术部王伟楠的肩膀上时,湿的,他整个人都是湿的,湿的衣服可以攥出水。询问的话语哽咽在喉咙,半天我才说出口,“你们的衣服每天都这样吗?”他却平淡的回答我,“习惯了。”TBM硬岩掘进机运行的时候偶尔会出现洞壁渗水,那是真正的“水帘洞”啊,施工人员要在水中站三、四个小时堵漏点,雨衣雨裤根本无济于事。他们只能轮流作业、一起坚守。王伟楠笑着和我说,“干我们这一行的,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打钻的。”我无言以对,泪眼模糊,奉献一词在这里我看到了清晰的轮廓,这是对坚定执着最精彩的诠释。
除了冰冷的涌水,钻爆带来的噪音、粉尘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是施工人员们要克服的另一个难题。那天采访正好赶上支洞爆破,我在安全区仍然能感受到数百米外爆破点强烈的冲击波,一股气浪和烟雾从隧洞口冲出,整个过程仅有两三秒,却让人胆战心惊。推着钻机打孔、装炸药、爆破……这是钻爆工程队每天的工作。从事钻爆工作已有10年的李明德淡定地说,我们从事的都是高危工作,干的活也很辛苦单调,每次钻探两米多深,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但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
随着工程线路的不断延长,施工地点也越来越远,当时洞外气温30多度,洞里气温只有十几度,我坐了20分钟的小火车去给大家送饭。保温桶里的饭菜拿出来,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凉了,没有桌子、没有凳子,他们就三三两两的蹲在地上把饭吃完了。对于引绰济辽的施工人员来说,“五一”国际劳动节只是工程进展当中的一个时间刻度,是记录历史,亦是历史记录。
这是一群远离家人、远离故土、远离便利生活的建设者,这也是一个不畏艰苦、无私奉献、以大局为重的群体。今年54岁的李建忠在中铁干了23年了,这23年里,TBM刀具修复的总工程师,因为不能拖累工程进度,他只有三次回家过春节,他老家在四川,想家人的时候只能视频,有时工地信号不好,连视频都是一种奢望;今年年初,掘进班班长周兴杰的奶奶去世了,他抱着手机哭了很久,他没赶上,但是他却说:“工程正在关键期,我的岗位很重要,我不能掉队,会影响工程进度。奶奶最希望我好好工作,她一定会支持我的,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