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人的记者节心声:​纵路途坎坷,我们不止步

2020-11-08 21:16:15 作者: 时报人的记者

2011年3月,在云南盈江采访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志愿者

从上学起的梦想是当一名语文老师,但毕业后却当了记者,从当初觉得入错行到现在“深陷其中”;从当初梦想着自己可以做一个铁肩担道义的“女侠”,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既要坚守新闻理想、又要和采访对象斗智斗勇的“全能型选手”;一边觉得干这行真辛苦,一边遇到工作任务时又控制不住要主动加班……

在济南时报这十年里,我“涉足”了大部分口面,热线、城建、三农、教育、交通……采访过的人和事在记忆中已经可以堆满“一箩筐”。一开始,我觉得对某个部门、某个口面就应该“从一而终”,毕竟熟悉某个行业是个漫长的过程,成为一个专家型的记者需要时间,培养采访资源需要时间。但慢慢地我发现,深耕固然很好,但如果不得不面对改变,那我们更要有接受改变和新挑战的勇气和本领,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值得去探索,每一个领域里都会发现有着有趣灵魂的采访对象,每一次这样的采访无疑都是对自己的丰富和提升。

记者这个职业让人舍不得放弃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新闻有着“四季歌”,但你也总是会遇到很多的“未知数”,不会完全预料接下来会遇到怎样的新闻事件、怎样的采访对象……

现在,我可以自称是一名“老记者”了,因为很多“95后”已经横空出世。有人说我并不是一个很听话的记者,我理解为表扬与批评参半,但我觉得,记者还是要有原则、有骨气的,当“软柿子”是成不了好记者的。

说实话,虽然也被选题、加班、任务虐过千百遍,但内心里却依然热爱着这个职业。十年的时间里,我见过新闻事件里的世间百态,见过强者的软弱无助和弱者的愤然抗争,脚下沾满过泥土,心中也有着温情和力量。不可否认,记者这个职业增长了我的阅历,也丰富了我的人生,磨平了我有些偏激的观点,让我能够真实而丰富地感受这个大千世界。在这个记者节,我也很想对济南时报说一声:谢谢你,让我与你相伴了十年的时光,让我在时光里不断丰富和成长。

曾经开玩笑说,以前希望从事一个可以天天和文字相伴的职业,现在真的实现了,因为只要想写就有写不完的稿子……没有新媒体,只有全新的媒体,媒体传播方式可能会更新迭代,但新闻人手中的笔不能停。传说一位媒体界的“男神”曾经说过:不能糊弄每一篇稿子,因为每一篇都署着你自己的名字,我们得对得起自己的名字。

七年之痒

□新时报记者 薛冬

这是我以记者身份经历的第7个记者节。现代人对7这个数字过分敏感,有道是“7”年之痒,或许我就是在挠痒痒中过了7个365天。

落笔这天是2020年11月7日,立冬,记者节的前一天。一大早,#请回答1988开播5周年#的话题冲上热搜,这是一部豆瓣评分9.7的神剧,不用提醒,每到暖气肆意,就变成了冬日限定。这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既费泡面又让人好哭。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请回答”系列,如果时间退回到2009年,高考填报志愿的那天晚上,我还会不会拿着2B铅笔,把那一个个对应“新闻系”的黑色小方框涂满?答案是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顺利地被第一志愿录入,在距离家门口不到2000米的校门里开启了放肆的新生活。

我的大学有大树,有满地金黄的落叶,有郁郁葱葱的松柏,八角楼里有传奇的神猫,图书馆有占不着的座位。回忆里的我东奔西闯,也没获得突破年龄局限的视野。现在想想,如果让我重回二十岁,我是否会走不同的路?

答案是我不知道,可我确实挺想回去的,这是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