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新时报评论员 赵晓昕
今年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许多记者与编辑如往常一样,奔赴在新闻现场、坚守于编辑一线。
“无冕之王”背后,既是美誉,也是责任。万家团圆夜,他们在路上;夜深人静时,他们挑灯夜战;在属于自己的节日也一如既往地忙碌,就是他们对这份职业最好的诠释。他们很少站在舞台中央,也很少被闪光灯所聚焦,但是每一次奋不顾身的逆行、每一道照亮黑暗的笔触,都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热爱是态度,坚守是选择。在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走过了“黄金时代”,迎来了“媒体转型”,每一位直面挑战、不惧前行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既然选择了理想,便只顾风雨兼程”最真实的写照。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回望这特殊的一年,行走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或许都曾暂停片刻,思考自己职业的意义。
肩挑社会道义、笔落时代风雷、守望公平正义……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奔波在路上、伏案至深夜的理由。
他们一直在记录社会,却少有时间记录自己。因此今天,我们既关心宇宙,更关心他们的故事。
愿无论何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从第一个到第二十一个记者节
□新时报记者 罗晓飞
今年11月8日,是我经历的第二十一个记者节。从第一个到第二十一个,21年间,时代在变,媒体在转型,不变的是记者的职业精神。
我经历的第一个记者节是在南郊宾馆。2000年,驻济高校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庆祝首个记者节活动,看到台上受到表彰和台下就座的记者,心里蓦地对记者生出一种敬重和对职业的向往,原来记者如此荣光。当时,记者节是继教师节、护士节后,设立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
2002年入职赶上了媒体发展最好的时候。无纸化办公、互联网时代到来、媒体集团化,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也不断加深。直面危险,是每个记者的担当。2003年春季,非典肆虐期间,部门同事在济南诸多媒体中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发出了来自隔离区的第一手报道。作为新人,同事这份勇气鼓励了我投入非典时期的采访。在一次偶然“扫街”中得知,受非典影响街头献血人群骤降,省市医院临床用血面临“血荒”。当采写的临床用血告急经《济南时报》报道后,街头重现踊跃场景,济南人的“热血”还有力支援了北京医院临床用血。那一刻,深深体会到记者的职业责任,我也从一个门外汉真正跨入新闻行业。
20年后,赶上媒体深度转型,记者光环也褪去,渐渐地记者不那么吃香了,压力越来越大了,身边同事或同行、朋友谈论最多的是离职,还有很多同行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很多从业多年的同行,有的转行进入企业宣传岗位,或者投身新媒体、个人创业,抑或进入学校等体制内,而注入这个行业的新鲜血液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当记者从一个抢着入行的职业到为了饭碗而生存,很多同行不得不面临坚守阵地有无意义的苦恼。
第二十一个记者节前,我参与了一个热线水管爆裂的采访。晚上9点半探访现场,遇到抢修单位负责人,言谈中对方流露出媒体关注爆管这种事情少了,纸媒记者晚上肯来看现场的更是少了。在自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能让对方肯定的同时,感受到坚守的原因和动力: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这份热爱,是来自不变的理想,尽管没有“妙笔著文章”之才,只要从业一天,就要“铁肩担道义”。这份热爱,是来自不变的职业认知,不管媒体转型怎么变,认准了往前走,不必留遗憾。
祝每一位坚守的新闻人节日快乐!
在路上,迎风逆行
□新时报记者 孙镇镇
因为热爱新闻这个行业,2004年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专业对口金融行业,孤身一人来到泉城济南,走进济南时报,追寻记者的光辉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