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甚至还会由目之所见引发回忆和遐想,情不自禁地泪眼迷离——顿时醒悟到,原来我与深圳早已血脉相连,空间上的距离并不能阻断情感的纽带。
一个人一旦把自己的某一段人生岁月交付给深圳,就如同打上了一个相伴终身的“深圳印记”。每个人的“深圳印记”有不同的呈现方式,而我的“深圳印记”,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就是这些文字。
本以为,退休后到北京定居,我与岭南的那座城市已渐行渐远。谁知,连日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目不暇接,怦然心动,甚至还会由目之所见引发回忆和遐想,情不自禁地泪眼迷离——顿时醒悟到,原来我与深圳早已血脉相连,空间上的距离并不能阻断情感的纽带。毕竟,我把自己二十七年的宝贵年华留在了深圳,把自己的激情与梦想留在了深圳,也把自己最珍爱的文字留在了深圳……我的生命已经和深圳这座城市密不可分了。
一
1993年初,我从天津南下深圳。当时,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新项目一个接一个破土动工。
我身为报社文艺部主任,却经常主动请缨,四处奔波去采访新闻,我渴望亲身感受深圳的脉动。在盐田港的建筑工地,我目睹了这座日后成为举世闻名的集装箱大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在大亚湾核电站,我见证了核电站一号机组并网发电成功;在大鹏所城,我在尚未修缮的旧街老屋里,采访赖氏家族在世的最后一位老奶奶,虽然她说的话我听不懂,但却实地探明了“鹏城”之所以成为深圳“别名”的渊源……作为一个异乡人,我每天都被这些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人和事感染着,并把这些新鲜的感受融入文字,披露于报端。那是我置身于深圳改革开放大潮中,所写下的激情燃烧的文字。
然而,每到夜晚,却难挨身心的孤寂。背井离乡,孤身闯荡,以往自许的“辉煌”瞬间归零,甚至连语言都要从头学起。这种失落感时常令我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除了孤寂,还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过,我从不讳言自己的孤寂和苦闷,也从不对故乡的亲朋“报喜不报忧”,我甚至在原先工作的报纸上开设了一个名为“感受深圳”的专栏,把自己初来深圳的点点滴滴写给家乡的朋友们。在我看来,人生的逆旅同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回想起来,我为当年自己没有遗漏这些真实的感受而感到庆幸。
记得初来深圳时,我应邀为荔枝公园撰写过一副对联:“无意秋风迷望眼,多情细雨洗乡思。”那是为公园里的一座“风雨桥”度身定制的,对联就悬挂在桥两旁的抱柱上。望乡之眼,思乡之愁,无意秋风,多情细雨,全都凝聚在这小小风雨桥上。其实,对于当时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异乡人”来说,这副对联几乎就是我的自况和内心写照。
而今,这副对联在风雨桥上已悬挂了二十多年。近几年还不时会有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在荔枝公园里看到了它。想来,对联所写内容应该牵动过许多“新深圳人”的情思。二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新移民蜂拥而至深圳,他们也如我当年一样,在秋风细雨中感悟着各自的乡愁——“乡愁”在深圳,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了。
二
在深圳的这些年里,我切身感受到一座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迈向现代文明的。
你能想象吗,在我初来深圳时,深南大道的红绿灯路口,除了斑马线,还要有人拉起一条粗麻绳。每当红灯亮起时,绳子就会迅即拉起,用以阻挡行人,同时大喇叭中会高声呼喊,提醒人们过马路要注意安全……如今,深圳拥有先进的道路交通指挥系统,无论车辆还是行人,很少有人违规而行。
当年我要买本书,得冒着烈日,蹬自行车近一个小时,赶到东门的新华书店或国贸对面的古籍书店,苦不堪言。然而,几年之后,深圳书城就拔地而起,随后,中心书城、南山书城以及遍布全城的大小图书馆相继建成。我将自己的喜悦之情诉诸笔墨,写下一篇篇文章,为深圳日渐浓郁的书香而欢呼;作为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成员,我还四处拜访名家,写下一系列纪实访谈……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爱书人、一个“新深圳人”,为深圳营造书香社会所写下的真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