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样板戏”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2020-11-15 08:40:58 作者: 难忘的记忆,

来源;趣闻轶事一锅烩企鹅号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再次走进剧场,欣赏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当剧中的参谋长唱起“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经典唱段时,我的左右、前后,观众席上响起了低低的哼唱声。

在剧场演出过程中,观众理应保持安静,这既是对演员的尊重,也是看戏的基本“规矩”。

出乎意料的是,剧院方面居然没有出面干预。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演出在别样的气氛中高潮迭起,最后圆满结束。

当大幕拉上,主要演员出场谢幕时,剧场再现高潮,演员们连续三次谢幕后,观众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剧场。

1958年9月17日,上海京剧院一团在中国大戏院正式公演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时间。

《智取威虎山》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为什么至今仍然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在广播电台、剧院戏台,八个“样板戏”播了又播,演了又演。

因为没有太多的选择,所以,无数人看过、听过无数遍“样板戏”。

不少人甚至能够背出剧中的一些台词,哼唱其中的经典唱段。

直至今日,再看、再听“样板戏”,仍然觉得那几台戏演得有滋有味,意犹未尽。

当年盛演的“样板戏”共有二十多部,其中有八部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它们是: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

另外两部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本文就以《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为对象,尝试分析一下它们经久不衰的原因。

京剧《沙家浜》剧照

首先,题材创新,传播的是正能量。

传统京剧主要反映忠臣良将、才子佳人,剧情大都体现“打情骂俏”、“封建忠君”、“因果报应”等内容。

而“样板戏”让“工农兵”成为了舞台上的主角。

比如,歌颂人民解放军的《智取威虎山》,歌颂志愿军的《奇袭白虎团》,歌颂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红灯记》,歌颂工人阶级的《海港》,歌颂新四军的《沙家浜》,歌颂我军女战士的《红色娘子军》。

剧中的主角一身正气,他们是战斗英雄、革命英烈、劳动模范,都是时代颂扬的榜样。

与传统京剧人物相比,他们离观众很近,自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其次,创造性地引用了交响乐伴奏。

传统京剧的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主要有京胡、二胡、笛子、笙、唢呐、月琴等等。

这些民族乐器虽然激越高亢,穿透力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京剧《红灯记》剧照

比如音域较窄,演奏风格难以统一,不容易产生和谐音色,缺少表现低音声部的乐器,因此伴奏缺乏厚重感。

而采用交响乐伴奏则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力,和谐、浑厚、雄壮,气势磅礴,特别符合样板戏需要表达的主题。

第三,念白、唱词精雕细琢。

这几部样板戏的唱词非常出彩,剧中人物的念白也都朗朗上口,一改传统京剧拖拖沓沓、晦涩难懂的弊端。

当然,为了打造这几部经典之作,各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

这些剧作的创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演职人员,全体创作者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

每一句念白,每一句唱词,创作人员都会字斟句酌,反复提炼。

比如,在京剧《沙家浜》“智斗”这场戏中,表现“阿庆嫂”不卑不亢的一段唱词就反复修改了无数稿,最后定稿的唱词绝对配得上“经典”这两个字。

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