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东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东莞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势必要走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升级之路,但是这条路怎么走,我认为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东莞应该继续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争取让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的速度减缓,在广深之间形成洼地,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建设东莞。第二,东莞应该加快技术提升的速度,以各种政策去刺激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只争朝夕。
陈及:从东莞的角度讲,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应该把自己的产业优势做出来,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此次签署RCEP贸易协议,对东莞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是要把效益要落到实处,东莞就一定要“强身固本”。
我认为,做调研是非常重要的。东莞要根据区域里贸易伙伴的市场需求,做明确的调研和精准的定位,考察自己在亚太制造链上到底处于什么位置,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哪些竞争优势,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化的安排和战略上的规划。
张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应该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我们要从过去的以商品、劳动力为主的开放,转变为制度性的开放。东莞是靠“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它尤其需要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同时也利用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来获取全球的资源和市场,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
与此同时,我认为东莞企业要做的关键一点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开放的同时,强化自身的自主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整个社会都要能够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提高东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防范和化解现在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风险。只有开放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够帮助东莞经济和外贸实现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未来再到创新优势的这么一个关键的转变。
内循环带来“量”,外循环提高“质”
记者:经济发展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如何看待内循环和外循环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白明:内循环是外循环的基础和底气,外循环为内循环创造良好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循环给我们带来了“量”,但外循环促使我们提高“质”,“质”和“量”都需要,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荒废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谈外循环,是外国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不管什么产业都承接过来,这其实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可持续的外循环。现在情势已变,我们对外循环的态度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需要什么,主动去国际市场争取,把更高端的要素吸引回国,建设我们自身,这种外循环才是高端的、可持续的。
陈及:内循环和外循环实际上相互依存的,中国在开放过程中取得了几十年的长久发展,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内循环是离不开外循环的。举个例子,目前能源、矿产、大宗谷物和粮食等商品基本是要靠进口,如果说没有进口的这9000万到1亿吨的大豆,中国农业要承担多大的压力?更进一步说,中国的饮食结构调整也就无法实现了。因为我们是靠这种进口大豆去养鸡、养牛,生产出牛奶,然后才能提供肉禽蛋这些产品。如果我们自己完全靠内循环,这1亿吨的大豆就要用七八亿亩耕地,而中国只有18亿亩耕地。所以说,中国是无法离开外循环而单独发展的,只有内循环加外循环,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张萃:我们现在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来的。
我认为,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说要拿国内循环来取代国际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不代表国际循环就变得次要了,或者说我们不需要国际循环。没有国际循环的内循环一定是不可持续的,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一定是相互融通的,两者应该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循环之间应该是互动依存、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
同时,我们应该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来推动国内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激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这两个循环的一吸一推,可以为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双循环的强劲动力,从而来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