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而杂的事却记忆最深

2020-11-28 18:00:01 作者: 那些小而杂的

2018年10月29日,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地从普定县委大院出发,中型货车里被电炉、电壶、折叠床、被子、泡面等物品塞得满满当当,单位的2辆公车及同事们自己开的私车也坐满了人,单位每个站室留一名同志“看家”,其余全部出征驻扎到村。在激动与兴奋之间,我更多地是喜欢这种“热闹”,这种“阵仗”,觉得自己即将参与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蜿蜒漫长的路、同事的晕车、同事的感叹一点儿也不让我惊讶,因为我们单位结对帮扶的猴场乡煤冲村、水落洞村偏僻边远、路不好、雾大、发展比较落后等这些我心里还是有数的。看着车窗外,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愿我们扎根这片土地,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此行。

我们这次驻村协助村里搞一次人口动态管理、务工、收入等信息摸底大排查。我内心是非常自信的,心想这件工作应该很简单,白天走访干工作,晚上还可以回家陪父母呢。可是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偏差不是一点点呀,对于我这个刚到村里开展工作的“小同志”来说还是挺受打击的。

第一天走下来,我们这组走访的户数最少,因为我们每到一个农户家,不是单刀直入问信息,而是有温度地和群众交心谈心、了解实际情况。单位老同事告诉我,数据的精准和群众的满意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接下来的走访中,除了记录之外,我也尝试着去与群众沟通交流,其中碰到的尴尬场面比第一天多得多,但是最终都逐步的化解了,也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白天走访,晚上回村委填表、汇总、分析研判,回家陪父母计划自然的泡汤了,但是我并没有难过,那个时候,我最大的体会是要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没有距离感,取决于我们是否用心去交流、是否熟悉工作、是否能活用政策法规、是否能将心比心。

2019年9月,我与自己包保的7户“亲戚”一直联系不断,嘘寒问暖,亲上加亲。一直听说张龙学户情况有点“老火”,张龙学和妻子都是年近70了,妻子是瘫痪的,还有两个大龄未婚的儿子,一个40多岁,一个30多岁。了解下来,两老人有低保和养老金,两儿子种点庄稼、喂点牲口卖,收入还是达标的,住房后面的那间平房也是他家,我的担心便减少了些。可房子不太安全呀,几根顶梁柱全是虫洞,加上楼板上堆的杂物又多,这样下去是危险的。我问两个儿子为什么装修新房,他们就一句话“想,但没钱”。

我把这个情况详细地记录在工作日志,顺便拍下老房子的图片,到村委反映,到乡政府去找领导汇报,请求帮助。几次协调对接,帮他家争取了基础装修材料,水泥、砂石、装窗户的玻璃等都给送到家了,两个别人眼中的“懒儿子”自己出力,也请了几个亲戚帮忙,把房子装修好了。

现在,张龙学一家人也搬到新房住了,瘫痪的妻子今年也办了残疾证,领了补助,我的心也踏实了。

自己包保的7户“亲戚”,但每到一家,都是认真走访、用心交谈。半年的帮扶,我熟悉他们每家的情况,他们也记住了我。这种要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不是来自于单位也不是来自于原包保的同事,而是源于这7户“亲戚”把我当成了亲人。

两年以来,我喜欢的“热闹”与“阵仗”不再是觉得自己参与不了的大事,而是帮扶过程中那些与群众谈笑的画面、尴尬的情景拼凑成的“热闹”,的确珍惜可贵。

作者 | 卢德艳(县委组织部)

审核 | 骆世明 罗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