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融合·发展——口述历史的多元呈现与数字化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布法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数十位海内外口述历史领域一线专家学者及数百位研究者、爱好者与会,以纪录影像展映、分享会、研习营、发布会、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呈现了口述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学科成果。
为响应国家防疫政策,本次口述历史国际周移步“云端”,首次采用全流程线上的方式,以全新的形态亮相,也为当前防疫时期大型学术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可贵的探索与经验。
▍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和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主持“口述历史之夜2020”
纪录影像展引人入胜 主创线上互动
年度纪录影像展映作为国际周的重要版块之一,近年来已邀请到《冈仁波齐》《二十二》《24号大街》《梧桐树》《自行车与旧电钢》《大河唱》《大英图书馆——口述历史馆的人和事儿》等多部优秀影像作品进行展映及映后主创交流。
11月2日—4日,本年度国际周组委会连续三晚为本届会员线上放映纪录片《零零后》《中国医生战疫版》《英雄儿女》。映后,《零零后》导演张同道、《中国医生·战疫版》总导演张建珍、《英雄儿女》总导演闫东应邀参与线上互动,从纪录片创作缘起、拍摄过程、故事情节、技术手段、影像伦理等角度带来别开生面、饱含温度的幕后“花絮”及个人叙事。
▍《英雄儿女》主创分享现场
此外,为丰富防疫期间的口述历史教育教学,组委会特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师生安排了《城市梦》《春江水暖》《被遗忘的春天》三部影片的线下放映,《城市梦》制片人戴年文到场与校内师生密切交流,将观影现场变为电影课堂,给大家上了一节妙趣横生、内容充实的电影课。
口述历史从业者“华山论剑”
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是口述历史国际周期间最富学术含量的环节,也是中外口述历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一年一度交流口述历史研究实践经验、切磋口述历史研究学术心得的重要平台与学术阵地。
本期国际研习营,美国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路易布罗迪纳恩口述历史中心主任Doug Boyd,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祥银,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Michael Frisch,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张明巍,分别作了《提升线上口述历史访问能力的现行策略》《数字化时代与口述历史的多媒介传播》《其长其短:收藏管理口述历史的数字化工具和新方法》《口述历史采访实践经验分享》的主题演讲。
今年的“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以口述历史的多元实践与多元理论为主题,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在致辞中指出,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高端学术品牌,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填补了中国传媒大学学科领域的空白,在“口述历史现代化存储、成果多元化呈现、口述历史理论体系化探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口述历史中国国际研讨会“云现场”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下,口述历史国际周这样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把握和探索口述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与新方向,凝聚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力量,一起助力“口述历史理论本土化发展,建构中国口述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与理论矩阵,并为未来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左玉河,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陈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编杨祥银等十余位口述历史从业者,对分享的口述历史研究学术论文进行学术评议,研讨议题涉及口述历史在科学史、艺术史、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非遗传承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正如陈墨研究员强调,口述历史立足过去,但面向未来,探索未知。多元角度、多种学科、中外背景、不同观点的学术碰撞,犹如一次庄重而热烈的学术“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