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上烟墩塔(行天下)

2020-12-29 02:01:40 作者: 烟墩山上烟墩

孙文西路。

材料图片

烟墩塔。

材料图片

广东香山,是绿意丰盈的山水诗章,孙中山先生出世于此,香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在中山开往广州的高铁上,窗外是绿色的南粤大地。凌波纵横,西樵远眺,稻菽沃野,蕉海蔗林。回望中山,大地上突起的烟墩塔清晰可见,像是别在胸襟的一支巨笔,成为一片苍翠中最夺目的地标。

中山古称香山,因五桂山盛产“王者之香”的兰花而得名。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永乐大典》里记载:“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千百年的白云苍狗,才有了钟灵毓秀的香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建县。1925年,为留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在是非电影里看到的香山,是曩昔南洋商业的富贵。观澜街的骑楼下,南风吹拂,穿行于传统与现代、本乡与西洋融合的南粤大地,流连于中山留念堂、西山寺、烟墩山和清溪路,浸染于香山文明“丛芳烂熳,郁郁纷繁”。

香山又称石岐,源于香山人——唐代礼部侍郎、诗人郑愚的诗:“台山初罢雾,岐海正分流。”此地因山多石,水不合而得名。

香山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南宋时期掌管香山建县的乡贤陈天觉,近代出现的以孙中山、杨鹤龄为代表的“翠亨四杰”,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等……

散步孙文西路

走过岐江桥,迎面便是有着800年前史的骑楼老街——孙文西路。

孙文西路是香山的手刺。全长500多米的商业街,西段古称迎恩街,明朝时叫观澜街。东段是岐阳里,自明朝便是香山的商业中心,民国时出现了一批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商号,人称“洋行十八间”。观澜街历经隋唐、明清和近代的制作,特别近代以来,香山籍的海外华裔回国兴修土木,光耀门楣,所以大街上建起了许多二三层乃至四层的华南修建风格的骑楼,石岐人称之为洋楼。骑楼在粤语中是天台的意思,融汇中西修建元素,一楼大街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为二楼的高楼,似“骑”在一楼,故曰“骑楼”,行人在酷日和暴雨下都能逛街。观澜街上的许多洋楼都有百岁以上“高龄”,骑楼的拱形圆门上镂有精美的雕花,或正经庄严,或大气奢华,间或有小家碧玉的姿势,通过百年风雨洗礼,几经从头粉刷补葺,骑楼绽放出旧日的殷实荣光。

老街不能一眼望尽,路有曲折,有旖旎之态,需前行方能看到前路,颇有诗意。远处几棵高高的椰树,店家红蓝黄绿的各色招牌,也很特别,当即让街景有了层次,行走其间,似乎进入了一幅老油画。细看街边古铜色的雕塑,车夫手握人力车车把,正俯身等候商人容貌的乘客上车,那神态绘声绘色。

访烟墩塔

烟墩山是石岐的地标。

站在岐江边,看到烟墩山上的阜峰文塔,也叫烟墩塔。阜峰文塔,在中山有着特别的含义,也因中山先生,成为兴隆文脉、民族复兴的标志。

岭南多丘陵,山高不过一二百米。上山的路有几条,从中山公园拾阶而上,一路绿树成荫。榕树是常见的巨大树木,气根盘桓环绕,爬满了树下石砌的墙体,繁荣丰满,犬牙交错。路很宽,路旁边低一些的绿化带中,有一丛丛合果芋,观赏性和空气净化能力强,它的种类也许多,粉头合果芋、银叶合果芋、长叶合果芋等……

爬山的路被蓊郁的大树映衬,空气新鲜,令人神清气爽。登上山顶,烟墩塔就在眼前。塔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为七层八角形楼阁式形制,塔高20多米,塔顶有一铁质宝瓶状刹,直刺彼苍。烟墩塔像一支面向蓝天的如椽巨笔,被称为“文笔”峰。峰,既是一种景色,又是一种高度。

古代香山三面环海,烟墩山是南海的海防前哨,山上有烽火台,发现海盗来袭,山上当即焚烟示警,烟墩山因而得名。

岐江两岸变通途

上善若水。岐江是西江支流,是中山人的母亲河。横跨其上的岐江桥则是中山的又一地标,承载着中山人的前史回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