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棉花的基因密码(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0-12-29 06:00:59 作者: 破译棉花的基

郭三堆在田里做实验。

材料相片

郭三堆旧照。

材料相片

人物小传

郭三堆,1950年出世,山西泽州人,研讨员、博士生导师,我国农科院生物技能研讨所分子育种中心原主任。他规划组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单价、双价、交融抗虫基因,并在国际上初次建立了适宜工业化使用的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分子育种技能系统,引领我国棉花育种范畴不断打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作业者,享用国务院特殊津贴。

前段时刻,我国北方产棉区迎来了丰盈季,一朵朵皎白的棉铃结满枝头。“海南基地的棉花长势不错,过段时刻就要预备授粉、选种了。”组织完下个阶段的作业,郭三堆才安下心来。2017年,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棉花种类获国家发明专利,前不久正式获批进入出产实验阶段。

古稀之年,郭三堆仍然忙得闲不下来。大部分时刻,他不是在棉田里繁忙,便是坐在实验台前。从事棉花分子育种三十余载,打破多项关键技能、规划组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抗虫基因的他,至今仍在孜孜不倦地破译棉花的基因暗码。

“搞农业科研,便是要用实绩说话”

二零二零年新年,郭三堆自始自终,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里度过。一年四季,寒暑替换,他就像留鸟相同南来北往——

上一年9月,赴新疆调查杂交棉长势;十月初,再接再励赶往海南耕种;今年新年,南繁的棉花进入盛花期,他人忙着春节,他忙着取样、判定;4、5月,又在河北辅导播下新一季种子……

“搞农业的人哪有休息日?作物要成长,总不能叫它停下来等咱们呀。”郭三堆笑着说,从几十年前和农业结缘开端,这样的生活节奏就没变过。

与农业基因研讨结缘,郭三堆有一段弯曲的阅历。1975年,从北大生物系结业后,他进入中科院微生物研讨所作业。那时候,基因工程还处于开展初期,多用于医学范畴。和许多同学相同,郭三堆方案一边作业,一边持续考研。但一次意外,他与研讨生考试坐失良机。

“其时挺丢失的,想着或许没有持续读书的时机了。”让郭三堆没想到的是,1983年,闻名分子生物学家范云六,创建了我国农科院生物技能研讨中心(我国农科院生物技能研讨所前身),30岁出面的郭三堆被调入农科院,做起了农业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讨。生物学搭上农业,让自小在乡村长大的郭三堆越学越有了爱好。

“搞农业科研,便是要用实绩说话。”三年后,他被引荐留学进修。在留学的两年里,郭三堆静心做研讨,天天待在实验室,十分爱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机,以致于连当地的闻名景点都没去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留学期间,郭三堆就在“杀虫基因的结构与功用研讨”中取得重要开展。就在此刻,国家启动了“863方案”,急需组成专业人才队伍。1988年头,他完毕留学生计踏上回国之路。回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抗虫棉研讨之中。

“要想重振棉花工业,得靠自有的知识产权”

许多人说,抗虫棉拯救了我国棉业。“其时团队压力很大,不只来自课题自身,更来自实践的急迫。”郭三堆坦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爆发虫害,全国棉花总产值遭到很大影响。“本来一年喷3次药就能防住棉铃虫,到后来喷20多次都杯水车薪。摇一摇棉花植株,哗啦啦掉下来的满是棉铃虫。”郭三堆对其时的棉花工业远景感到忧虑。

“要想重振棉花工业,得靠自有的知识产权。”郭三堆立刻投入研讨作业。其时选取的抗虫基因,来自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郭三堆团队的使命便是将其改造后导入棉花,使植株具有抗虫性。但是,细菌是原核生物,棉花是真核生物,“这相当于在旱地里划船,难度很大”,郭三堆说。

先在烟草上做实验。“烟草成长周期短、基因组小,转化相对简单。长成植株后,模仿郊野环境,调查虫子的反响,能够开端判断抗虫基因的载体构建是否有用。”郭三堆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