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人社部召开了网络会议,部署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和高校要以多种方式开拓就业岗位,多元促进供给,拓展就业新空间,鼓励学生投身基层和国防建设,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同比增长了35万,十三五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累计高达4088万,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
因为新冠肺炎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调查数据显示,3月份,城镇失业率为5.9%,并不是所有人失业后都登记了,所以实际失业人数会更多,2020年1月到5月,全国新增就业人数460万人,而在2019年的同时间段,这个数字为597万人,也就是说减少了137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的调研数据显示,2020届毕业生里,单位就业仍然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75.8%的毕业生做出了这个选择,其次为自由职业和升学,占比分别为7.7和7.5%,就行业来看,IT的热度是最高的,25.1%的人选择到这个行业去发展,其次为文化传媒、商业服务和金融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当前形势下,这些新的行业薪酬待遇优厚,发展空间比较好,和毕业生的择业需求相契合。
年轻的毕业生们在职场上有更好的发展,回报父母的同时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现实却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很多企业无视《劳动法》,将无偿加班常态化,社保按照最低基数来缴纳,甚至干脆就不缴纳,传统的酒桌文化、办公室内斗文化盛行,让他们不堪忍受,于是90、00后的跳槽率越来越高,3年内跳槽的白领占比为62.6%,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压力、过于脆弱,反而是活得明白、不愿意迁就的表现。
如今这个时代更像是一个角斗场,内卷、文凭贬值、985废物等词汇常出现在网络上,但其实加上大专生,大学生的占比也不到9%,大量文凭在中专及以下的青年甚至不能被列入到统计字数中,他们想要就业,大多只能靠自己,要么去流水线上当操作工,如同一个机器一样重复着简单的动作,慢慢地变得麻木,要么去送外卖、送快递、当建筑工人,用汗水和青春换取一点微薄的报酬。
"提桶青年"这个词汇上过热搜,为了便于迁徙,他们将衣物和用品装在一个桶里,工资倒手后,觉得太苦或太累,就会提桶跑路,他们从内心深处坚信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但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去打工,他们有及时行乐的心态,却没有及时行乐的资本,之所以能够以看似潇洒的态度去生活,是因为他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去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很吃苦耐劳,为他们抗下了大部分的压力。
一位提桶者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如果我当初好好读书,人生会不会不一样?",答案是肯定的,文凭不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就赚取大量的财富,但是可以给人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学历的人,既可以选择当办公室的白领,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去送外卖、当工人,学历低的人则没有这么多的选择。
我们可以指责这些提桶者不负责任,但这真的全都是他们的错么?个人的努力在时代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黄灯的著作《我的二本学生》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没有努力过,现如今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一个有北京户口的孩子考上名校的几率,要比一个山村里的孩子高出数百倍,在这样的前提下,单纯地指责学历低的人不够努力是不公平的。
想要让青年都有选择人生的自由还需要很多努力,需要国家继续把改革开放的蛋糕做大,让更多人享受到其成果,需要加强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工人,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此之前走上社会的青年们,就只能靠自己了,要么用血汗给自己换取一个小小的栖身之所,要么被大城市磨平了斗志,回到小村庄过上和父辈一样的生活,成为时代的一粒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