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听她们讲讲 生活和梦想的重量

2020-12-03 23:18:42 作者: 国际残疾人日

编者的话:

残疾人,现实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

说熟悉,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家庭人口近3亿,他们的身影其实并不鲜见。

说陌生,残疾人似乎和大众日常生活总隔着些距离,有意无意间,“你们不一样”的印象也在流露。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我们和残疾人举重冠军谭玉娇、郭玲玲聊了聊,听她们讲讲自己的故事。有些看似平常的事,于她们来说十分艰难;有些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却也在她们的故事里一再出现。

里约残奥会,谭玉娇获得女子举重67kg级金牌

2016年9月11日,里约会议中心2号馆。随着三盏白灯同时亮起,谭玉娇打破女子举重67公斤级世界纪录。

残奥金牌挂在胸前,她用双手攥紧。这个一向坚强的“90后”湘妹子眼中泪光闪闪,对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大声喊出:“我做到了!”

电视机前,河北姑娘郭玲玲看得出神。2015年在四川遂宁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拿到银牌的她,也梦想着更大的舞台。

如今,她俩已成为队友,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餐厅里,说起当年的这幅场景,两人会心一笑。

谭玉娇在综合训练馆

“哪有运动员是不疼的”

梦想是什么颜色的,不好说。梦想是什么感觉的,谭玉娇刻骨铭心一个字——疼。

去年残疾人举重世锦赛出发前夕,谭玉娇右肩疼痛难忍,难以入眠。此时她还不知道,像是一个绷了太久、不堪重负的弹簧,她的右肩冈上肌肌腱在举起145公斤杠铃时突然撕裂。

熬到天色微明,点亮手机屏幕,5点50分。

上午,谭玉娇咬牙坚持去训练。16年举重生涯告诉她,伤病对运动员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哪有运动员是不疼的。

谭玉娇熟练地做完准备活动,躺在举重床上,握杠、起腰、用力一举,虽然飙升的肾上腺素暂时将疼痛压制,但她并没有举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这并不是谭玉娇第一次面对伤病困扰。2012年伦敦残奥会,22岁的谭玉娇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也最有希望冲击67.5公斤级金牌。

然而,赛前三个月,她的左肩严重拉伤,队医建议暂时停止训练。

针灸、理疗、拔罐、热敷,谭玉娇那段时间几乎把能想到的所有方法都用上了。每天都期望情况变好一点,可训练依然不在状态,她每天都在过山车式的心理焦灼中经历希望与失望。

李伟朴教练太懂她了。从谭玉娇2009年进入国家队以来,李伟朴一直担任她的主管教练。

李伟朴把她带到操场上,只说了一句话,“喊吧,不要管别人怎么看。”

内心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得到释放,这个平日里“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湘妹子嚎啕大哭,像个委屈的孩子。

那一年,谭玉娇以一枚银牌结束了自己第一次残奥会征程。

谭玉娇接受治疗

再次受伤,为了尽快恢复,谭玉娇采用了自血疗法——先抽自己十管血,制成一管血清,再打到受伤的部位。

虽然医生事前提醒她会很疼,一针下来,谭玉娇还是忍不住叫出了声:“太疼了!”

医生安慰她,“疼也得忍着,想想你的奥运冠军就不疼了。”听到这话,谭玉娇咬紧了嘴唇,但眼泪依然啪嗒啪嗒往下掉。

走廊里,谭玉娇的父亲谭自力心如刀割,思绪凌乱,想起女儿5岁就没了妈妈,想到她13岁就离开家练举重,从湖南到浙江,这么多年一个人在外打拼。

但此时,他除了在楼道里心疼地踱来踱去,什么也做不了。

两针注射完,护士递给谭玉娇几张纸巾,在旁边站着看她哭了好一会儿。

调整好情绪,谭玉娇忙跟护士说抱歉。护士说:“没啥不好意思的,之前绿城足球队一个外援,那么大个子,还不是疼得在地上打滚。”

比赛中的谭玉娇

看着对面听得出神的郭玲玲,谭玉娇说:“高水平运动员其实已经无所谓提高不提高了,就剩下一个与伤病抗争的过程。谁能扛得住,谁能战胜伤病,谁的运动生涯就会长一些。”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