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小区刷脸,取张厕纸都要刷脸!这些人脸信息都去哪了?

2020-12-04 10:04:18 作者: 进小区刷脸,

而人脸信息数据库有的是建立在单位信息后台,有的直接储存在刷脸机器中。

所以,无论人脸还是岗位信息都是身份识别的一种载体,从原理上来说,刷卡和刷脸的差别仅仅是比对信息的类型差别。

照片、三维面具能不能刷脸成功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照片也能通过刷脸机;而网上也有售卖三维面具,声称通过一张照片就能制造出一张三维面具;近日,杭州也有新闻报道一起案件,有犯罪分子通过视频聊天摄录了被害人影响从而突破了刷脸支付。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磊教授说,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应用,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

人脸之所以会被“识别”,是人脸识别设备或后端平台基于对人脸特征数据的分析和比对来实现的,不同厂家的设备或平台的人脸识别的原理是类似的,但算法不尽相同,识别效果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算法,因设定的参数、阈值不同,识别效果也会不同。

早期的算法相对比较“low”,分析的是平面的、静止的特征,结果会出现一张平面照片也能通过刷脸机的情况。当发现这样的BUG以后,技术人员进一步改进算法,增加人脸特征维度,比如将面部信息的识别“三维化”“立体化”,增加深度特征值的比对。

记者走访了不少实行刷脸的单位以及小区,发现大多数对人脸信息的管理和以往传统数据并无二致,所采取的手段,也无非是要求相关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和承诺书,在硬件上实施专网管理,原则上希望达成数据不能上外网的管理效果,但是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这些抵挡措施显然是不够的。

新闻+

“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在近期也发布了两份关于人脸识别应用场景观察和公众调研报告,报告基于2万余份问卷调查。

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持认可态度,但已经普遍意识到“推广应用时仍需注意风险,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报告还显示,有30.86%的受访者称自己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遭受损失或者隐私被侵犯;其中高达82.7%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个人的人脸原始信息(如照片)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和如何被处理;有64.39%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其中,学历越高越认为人脸技术有被滥用趋势。

图片来自南都报告

在规范人脸识别应用的问题上,受访的七成公众认为“政府应加强相关立法,为企业划定准则和底线”,70.49% 的受访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60.72% 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相关立法,还有44.7%的受访者认为应限制人脸识别的使用场景。

图片来自南都报告

之后,人们发现在设计刷脸支付的环节,我们已经进步到“活体识别”,即你我可能都经历过的“摇摇头”“眨眨眼”。

针对记者提及的这则最新的新闻,在视频聊天过程中摄录视频,通过支付识别,杨磊教授说,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种攻防的对抗,犯罪分子通过制作动态视频来对抗活体识别,所以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上做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所以,在人脸识别等先进科技时代,技术的更新迭代更加迅速和频繁。

正元智慧的科技人员说:人脸识别在应用中还具有通过“不断喂招”而实现自我升级的智能化。比如你一次次刷脸,系统会一次次“加深”对你的了解,所以当你的面容出现胖瘦的改变,表情的差异,戴上眼镜等等,系统都能准确将你识别。

人脸信息的数据收集存储环节

和普通个人信息并无差别

但是,我们始终关注的是,人脸信息和原先的那些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不一样。

它和指纹、虹膜、还有静脉流等属于个性化非常明显的高度敏感个人信息,是能够对个人做出“一键识别”的生物信息。一旦泄露,无从弥补,无法更改,“我们总不至于去换脸吧”。

那么,在人脸识别普遍应用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人脸信息的保护力度和手段是否比以往的个人信息更有效或者更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