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饥饿感受及体验一次光盘行动

2020-12-05 14:37:38 作者: 我对饥饿感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到北京几次,只要有地陪,每顿饭总有很多惊喜:要么人才辈出,内涵丰富,要么主题鲜明,百花齐放。吃饭只是形式,别开生面的灵魂表演才是内核。

最近又去了一趟北京,与光盘行动发起人徐侠客吃了一顿饭,感触越发明显。

徐侠客开场白感谢大家参与,说现在北京约饭很难,今天天南地北的朋友聚在一起,待会还有几个人要赶回深圳等等,实属不易。随后制定饭局的规则,还是按照日常的流程来,在座的每个人不超过三分钟讲述一个小故事,讲完敬大家一杯酒,插话者罚一杯酒,到最后关头,如果还有人记不住在座朋友名字的,也要罚酒一杯。

媒体的报道,徐侠客本名徐志军

这个规则意味着,人人参与,人人平等,相互尊重。

徐侠客先起头。他发起光盘行动的初衷就是看到浪费触目惊心,在西藏挂职三年多时间,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了147场光盘行动挑战赛,最难的是集体餐桌光盘挑战赛,他同时还是顺风车公益活动的发起人,上下班的路上就顺带捎上有需求的陌生人,特别是老人、病人和孕妇,他都会主动拉上。光盘行动和顺风车公益活动最早在微博晒照片,如今坚守八年多。讲完看看表,三分钟刚好。

大家鼓掌,一致举杯。

自由讨论阶段有人补充,海里专门请他就光盘行动做过汇报分享。现在搜索相关新闻很多。

还有人质疑,陈光标曾带队吃剩菜剩饭,这哪吃的下,也不卫生啊?从江苏过来的朋友透露,吃一口奖励200块,有员工一个晚上赚几千块,换作你吃不吃?顿时解开我多年困惑。看来,真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捉妖还需专业技能。

每一个人都有三分钟演讲时间,虽然没限定讲述内容,很多人还是自觉围绕光盘行动展开讨论。例如徐侠客的某位朋友佐证,光盘行动他都参加不下百回;开酒店的朋友表示,现在宾馆浪费太惊人了,回去一定要把光盘行动的精神执行下去,推出以奖代罚措施等等。

快轮到我了,我有点慌。其实随着演讲主题的深入,我就不断构思如何在三分钟把这个演讲讲得有血有肉。我的思路大致完整了,第一部分以切身体验说说对饥饿的态度,讲述少儿时期在乡间拾穗的体验,稻谷收割一遍之后,家长便安排孩子把遗漏的稻穗重新拾一遍,要不很快稻田放水进来。养鸭子的会把成群的鸭子赶过来吃,捡不干净,养鸭子的都会笑歪嘴。被收割的稻茬如暗坑里面倒立设置的削尖的棍棒,踏入坑中必被刺伤,折损战斗力。稻茬虽没这威力,小孩子光着脚丫,稚嫩的脚板皮肤还是感受到生疼。稻杆残存的叶片如锯齿般旳锋利,尽管行走小心翼翼,小腿上划出道道血痕还是很常见……有了这些感受,才能真正明了“粒粒皆辛苦”。

饥饿的感受还来自初中、高中吃不饱,别人吃半斤米饭,我要吃一斤米饭,一到饭点就饿,饿起来就恐慌,干什么都手足无措,只等着开饭的铃声一响,第一个冲进饭堂吃饭。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家对饥饿的理解,我脑海中搜索了一堆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写过对饥饿感受的文章,他当年吃不饱,烤过蚂蚱,当时饿到头昏眼花,看到这烤过蚂蚱油光发亮,口水直流。以前是为了充饥,当然现在是一道美食。为了进一步充实案例,我还准备讲述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多少人为了一口饭,到处迁徙……

《拾穗者》(英语:The Gleaners;法语:Des glaneuses)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对“饥饿的感官”案例讲述是够了,升华到小康时代光盘的必要性,这是第二部重点讲述。现在表面看起来大家都吃的饱,节约意识有了,其实很多地方浪费问题没有解决,例如五星级酒店就是一个忽略的场所。我必须掉书袋,把张宏杰《饥饿的盛世》观点说下。乾隆时代一片祥和,其实老百姓还是吃不饱。用意很明显,我们现在餐桌浪费这么多食物,其实一样有很多人吃不饱饭。我甚至还从健身健康的角度,身体营养平衡定律,输入与输出要平衡,要不容易发胖,等等,以规劝大家节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