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家长群怎么变成了“压力群”?

2020-12-06 06:02:01 作者: 新闻周刊丨家

“表达理性诉求”、“理解老师的忙碌”、“欣赏他人孩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公约规定约束着家长的发言行为,同时,要求老师“分清作业边界”的规定中,也回应社会极为关注的“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问题。记者梳理发现,全国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批改作业”,个别纳入学校绩效管理,老师们在家长群的表现也被着重警示。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局长 来江飞

整个公约的出台,前后整整三个礼拜,因为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你必须要提出以公约的形式。来规范的话,那我要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所以我们专门请了专业的机构,就我们区的教育研究院,专门管德育的,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的有关的专家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然后他们去调研,然后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果跳脱出家长群的磕磕绊绊来看待家校沟通的种种问题,这一纸公约,与其说体现了家长和教师都有个性化的沟通需求,不如说这是对家校良性沟通的拨乱反正。对于这一点,赵媚媚有着自己的体悟。

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二年级四班班主任 程红

有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磨蹭、拖拉是现在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咱们就把这次活动的主题就定为“拒绝拖延,远离磨蹭”。孩子的磨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不是个涉及到道德品质的问题,往往会引发家长的心里崩溃,心态爆炸,从而引起很多家庭矛盾,亲子矛盾。

这次活动中,分享经验的三位家长代表,也是投票选出的。家长们认为,这些平时在班级中做事果断、迅速的孩子,父母更可能带来具参考意义的新视角。一位家长代表提出,孩子之所以习惯拖拉,是因为家长经常事后层层加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家长做出改变。

家长

就是小孩他做得快,发现他节约出来的时间并不能马上反馈在他自己身上,他看不到那个利好的效果,他就做的多,任务就多,做的快任务就多,他还不如做的慢,然后反正事还少,所以就是当我重新制定好计划之后,我就发现他平常叫嚣着需要40分钟的写字练习,他15分钟就问题了,并且效果很好。然后剩下的25分钟,请你自己安排。

在程红看来,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家长,普遍是双职工,平时见面最多的是接送孩子的老人、保姆。这种情况下,更应善用家长群,促成与家长更多的沟通、交流。在群里,她经常发送孩子们校园生活的片段、掠影,她希望能借此给家长们多留住一些孩子成长的记忆,也能够多提供一些话题,帮他们找到,走进孩子世界的钥匙。

家长

小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就出国在驻外,但是这个群来说,我基本上每天都要看,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我通过群里面我能看得到,现在网络信息化了,我觉得这种沟通的方式是可以的。小孩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和老师们通力的配合。

视频制作| 姚道磊 徐 新 张大鹏

微信编辑 | 马诣宸

微信监制| 张大鹏

(编辑王一冰)

杭州市滨江区滨和小学 赵媚媚

事实上在微信出现以前,可能跟家长的沟通,更多的会倾向于是面对面交谈 。我们知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您看我看着您是微笑着的,语速是比较舒缓的,比较慢的,然后您看着我可能心情也是愉悦的,就知道我认可您的话,然后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这是不一样。但文字表达不出来,哪怕我是通过电话,我笑着说话 我慢慢的说,也比急躁的,噼里啪啦的说效果会好很多,所以我认为语言文字有时候,它可能确实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白岩松:

“家长群”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因为有了矛盾,就否定它的作用。这种家校沟通的形式,其实一直都有,只不过随着技术的变化,形式不同。往前数10年,可能是电话,再往前数10年,又可能只是学生带回家的一张通知单。你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这本来应该更有利于我们教育孩子。已经不止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作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家长群”该怎样回归它本来应有的定位?学校与家庭之间,又该怎样更好地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