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亟须打造更强“战略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未来竞争加剧

2020-12-06 09:21:10 作者: 湖北亟须打造

成果转化不够。2019年全省40所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较上年下降1.26%,而技术合同中流向省外的是流向省内的2.86倍。

“这反映出我省科技创新投入的系统性、结构、强度仍显不足,不能满足前沿科技领域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创新集群的培育仍然不足。”李光表示。

战略产业,需要“战略眼光”

树高千尺,根在沃土。

近年来,湖北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举措连连。

2015年12月,湖北设立长江产业基金,出资400亿元发起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以期带动1万亿社会投资,助力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在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具体实施路线图,《关于加快集成电路等十五个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则着力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创新动力、金融支撑、政务环境等问题,强化政策保障。

全会期间,已经形成共识——“十四五”近在眼前,湖北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遭遇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又面临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转型关键期,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在眉睫。

历史,往往能给出未来的方向。

10多年前,湖北开始谋划芯片产业,确定以武汉为中心发展集成电路。2006年,武汉新芯公司创立。

十年磨一剑。2016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落户光谷,实现了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湖北的显示屏产业,同样是“十年磨一剑”。

2008年,深天马落户,光谷开启“屏”时代。历时10年投资千亿元,从LCD到OLED,国内显示面板“三强”华星光电、天马、京东方齐聚武汉,新型显示产业崛起。

生物产业,也是如此。“10多年前,武汉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抓住了高端人才回国、生物医药行业龙头企业落户等第一波机会。”光谷生物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介绍,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地发展核心区,光谷生物城已集聚生物企业2400余家,创新创业者逾6万人。

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专家指出,要全面布局更要重点突破,发挥湖北独有优势,找准“引爆点”。

与湖北丰富的科教资源相比,合肥只有一所“985”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主要负责人曾表示,“再怎么支持科大也不为多,再怎么倚重科大也不为过!”合肥由此走出一条由“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发展之路,量子产业、语音产业引领全国。

合肥找准了“引爆点”,湖北呢?

“科技创新一马当先。”在李光看来,随着产业竞争转向源头——基础研究,湖北迎来了重大机遇。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湖北在基础研究上有独特优势。

“华中数控研发出的高性能数控系统,武汉理工大学潘牧团队从0到1攻克膜电极难题等,都是从湖北走出的基础研究的成功案例。”他认为,湖北有“两院”院士80人,数量居全国前列,这是湖北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以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团队为例,近年来取得不少“零突破”成果——

段正澄院士团队原创出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已走进全国100多家医院,造福近百万人;

邵新宇院士团队“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打破国外40多年的垄断,在全国300多家车企成功应用;

丁汉院士团队“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让数控机床“72变”,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院士资源?李光表示,有了院士不等于有了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前沿科技的发展,需要建立科技创新利益共同体,打造前沿科技发展的创新集群,即由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社会创新网络。

提升湖北在基础研究上的竞争力,正在形成共识。省发改委表示,将组织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攻克一点,带动一片。以人工智能、生物与生命健康、量子科学、区块链等未来产业为重点,瞄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产业爆发能力强的国际前沿技术,率先前瞻布局新一轮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原始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