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刚 为了绿色的承诺

2020-12-06 18:36:40 作者: 郭万刚 为了

绿色中国12月6日电(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从上世纪初开始,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总面积达4万多亩。要么,眼睁睁看着沙漠吞家园、食农田;要么,植树治沙,迎着暴躁的黄沙闯出一条生路来!怎么办?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5位年过半百的“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粮,走向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黄沙防风掏”的治沙之路。

郭万刚是“八步沙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儿子。

那一年,“六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了红色的指头印,吃下了治沙造林的定心丸;那一年,老人们约定,如果这辈子治不住沙,就让后人们去治。不管多苦多累,每家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一直要把八步沙管下去!

那一年,63岁的父亲生病,进不了沙漠了,要郭万刚顶替他去治沙。当时,31岁的郭万刚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从内心讲,他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但是,看着父亲那渴求的目光,他不知说什么好。

怎么办?就在郭万刚左右为难的时候,当时的场长石满老人来看望他父亲,又给他做思想工作。想想父辈们都能舍得社队干部的帽子,辞了“官”去治沙,图的啥?不就是为了父老乡亲们少受点沙害,能过上个安稳日子吗!于是,郭万刚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到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这一干,就是整整40年!

艰辛治沙路

作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的领军人物,今年已68岁了。

“说实话,刚开始走进沙漠,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面对枯燥而艰苦的造林生活,我苦闷过,也后悔过,但真正让我更加坚定治沙信念的,是那场刻骨铭心的沙尘暴。”郭万刚说。

1993年5月5日下午5点多,郭万刚和罗元奎老人在八步沙巡林,中午,又乏又累的俩人吃了点馒头,就躺在沙梁上休息。突然,一阵刺鼻的沙尘味把他们呛醒了。罗老汉说,老毛黄风来了,赶紧跑!郭万刚抬头一看,不远处,黄风黑浪翻滚着向他们扑来,天一下子暗了下来。没跑几步,狂风裹着沙子就把他们扑倒在地,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了。那一刻,郭万刚觉得世界末日到了。他俩挣扎着爬到一个土坎下避风,过了好大一会儿,有点亮光了,就爬起来往前走,可是没想到又迷路了。晕头转向地在沙漠里乱闯了六七个小时后,俩人才从沙窝里出来。

第二天郭万刚才知道,这场12级以上的黑风暴,夺走了古浪县23人的生命,其中学生就有18个。想不到,一场大风,竟然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经历了这场天灾,郭万刚就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治沙,就算是豁了命,也要把沙给治住!

一个冬天的早上,郭万刚骑着自行车去林场上班。到了场部,发现一向早起的贺发林老汉还没起床。进到屋里,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贺发林和常开国直挺挺地躺在炕上。郭万刚摇了摇贺老汉,催他起床。可他哼哼了两声,再没有反应。当时场里的房子十分简陋,为了保暖,窗子用土块封着,门外面还挂着个布帘子。郭万刚突然意识到,他们是煤烟中毒了!不幸的是,常开国老人因煤烟中毒深,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再也不能治沙了。贺发林老人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后,慢慢恢复了健康。家里人劝他好好休息,可他不听劝,一门心思要去治沙。他说,我是个党员,说话得算数。身体有了点小毛病就打退堂鼓,那不是一个党员的做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加上连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997年秋天,我们几个人坐在沙梁上,望着眼前郁郁葱葱、顽强生长的花棒、柠条、梭梭,心中一片茫然——要么卖树散伙,要么另找出路!”郭万刚说。

一提到散伙,当年老人们的约定又在自己耳边响起。不能散伙,更不能放弃!为了生存,郭万刚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林场附近,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开上些荒地,发展集体经济,补贴造林费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