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先生,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亮相潘天寿纪念馆

2020-12-06 19:22:33 作者: 记得先生,姜

12月6日,在南山路中国美院旁的潘天寿纪念馆一楼大厅,一场“师心——「记得先生」姜宝林中国画笔墨传习展”正式开展。

“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个展,而是通过画家个案思考中国画笔墨的特质及其如何在当代传承创新的系列性展览。

“先生”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术学院以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潘韵、顾坤伯、陆俨少、黄羲、陆维钊等为代表的老教师群体,他们坚守笔墨核心,在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坚持文化自信,自主构建了独立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影响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

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师从这些老先生的学生为观察点,通过这些学生讲述老先生如何教学传授,他们又如何体会传习、探索创新,来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中国画教学和创新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潘天寿 罗汉图

吴茀之 紫藤 1972年

展览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内容,也是试图为中国画笔墨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展览中,展出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课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对研究老先生的教学理念,丰富中国画教育史,皆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展览以年近八秩的姜宝林先生的中国画笔墨学习和研究的历程为观察点,展示姜宝林先生对潘天寿等老先生笔墨的理解,对他们教学方法的回忆,以及他自己又如何在笔墨传习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笔一墨,耀文含质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所谓的“笔”和“墨”,从它的物理意义来看,是民族书画艺术的书写工具。当“笔”与“墨”连在一起——“笔墨”时,意义就完全不同。它成为民族绘画独特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性的艺术载体——中华民族独有的笔墨艺术。

笔墨艺术的基本语言是笔墨,这是笔墨艺术的根本标志。潘老认为,宋元之后,中国画进入文学化时期,到明代笔墨的独立审美性已达高峰。毛笔、水墨、宣纸互相配合所产生的笔墨变化和趣味,都使得中国绘画具有了“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元素,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严格的法度和规范,使中国画成为程式的艺术。中国画的用笔,给人的不仅是视觉形象,还包括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东西,内涵特别丰富,而这种内涵的丰富性,靠的就是中国画的一笔一墨,一根线、一个点的严格规范要求。

可以说,笔墨是每一个中国画画家一生的功课。此次展览将展出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陆俨少等精品、课徒稿以及萧云从、梅清等明清书画家作品近60件,这些作品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

关起门来做学问

1957年中国画系开始分科教学,潘天寿院长倾其全力在国内聘请“画得好、学问好”,能传授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画家来任教。于是当时的国画系由顾坤伯、陆俨少先生先后执教山水,另外还有潘韵、姚耕云、童中焘等先生。当时系里老先生们济济一堂,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传统在教学中得以延续。

姜宝林 贺兰山一截 1990年

也正是此时,姜宝林先生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科学习,在读书期间,老先生们上课,教的就是怎样用笔,示范的也是怎样用笔,以此作为中国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个性不一,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先师们无不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教笔墨技巧,更教艺术精神。时至今日,姜宝林回忆起老师们的教导依然历历在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