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上的第四个红点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2020-12-07 11:18:06 作者: 世界地图上的

事实胜于雄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选择将《细胞研究》作为自己研究成果的“首发阵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于2008年在血液中发现了microRNA,这一原创发现在国际顶尖期刊上投稿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细胞研究》编辑部在高标准审核后,让论文快速通过评审程序并在线发表。如今,这篇论文已是期刊的“金字招牌”之一——单篇引用量最高。

2014年,清华大学教授俞立观察到一个新的细胞器,但当时尚无功能性数据支撑,被国际顶尖期刊拒稿。《细胞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原始创新,大胆予以刊发。5年后,俞立拿出了功能性数据,他所开拓的新领域也成为国际“热门”。

今年获得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员曾表示,如果让他选自己五篇最有影响力的文章,有两篇是在《细胞研究》上首发的。

“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学术水平相当于《自然》《细胞》的原创成果。”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刘小龙自豪地说,“《细胞研究》发展成为国际顶级期刊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是2006年加盟《细胞研究》的,当时我们的‘参照物’还不是幻灯片里的几本期刊,如今这些参照物都已经‘再见’了,当然一定是‘再也不见’。”李党生的话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如今的‘参照物’,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我们有信心有朝一日也和它们说再见。”

图说:《细胞研究》的未来目标

未来:发表诺奖级别成果

“生日会”后,进入“而立之年”的《细胞研究》更需要冷静思考,未来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验是有的,《细胞研究》编辑部很乐意和中国科技期刊人共享。李党生列出了关键三条:多渠道拓展高质量稿源,提高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加强科技期刊优秀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早在2005年,《细胞研究》就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达成合作,借船出海,它也成为自然出版集团在亚洲合作办的第一本学术期刊。”李党生说,“而《细胞研究》近年培养的编辑,不少可以在国际顶尖期刊编辑部站稳脚跟甚至成为骨干。”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徐雁龙介绍,我国能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相当多的优秀科研成果发表于国外英文科技期刊,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明显滞后科学研究产出的增长。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学术论文质量的守护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设者,是学风道德的捍卫者。就在前不久,包括李党生在内的12位院士和专家发出《不忘职业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业》的倡议书。倡议书提出,要牢记使命,恪守“科学守门人”职业初心;要精益求精,践行编辑出版专业精神;要守正创新,深耕科技期刊崇高事业。

“《细胞研究》未来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着眼于影响因子的提升,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李党生表示。在他看来,“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是秉持“来自中国,服务世界”的科学情怀、“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的办刊理念和“追求卓越”的实践精神。

《细胞研究》所有编辑都希望,能带动其他科技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研在全球的影响力,并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建设提供中国期刊的贡献。“当然,要吸引更多能登上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地点)的成果在我们期刊首发。”李党生说。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