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上的第四个红点 是上海科技期刊人的自信

2020-12-07 11:18:06 作者: 世界地图上的

“科学家们公认的世界三大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伦敦、《科学》在华盛顿、《细胞》在波士顿。”《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指着一张世界地图说,“希望不久后,中国上海能因为《细胞研究》成为地图上的第四个红点。”

作为中国自主创办的期刊中,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的“领头羊”,《细胞研究》刚刚度过了30岁生日。在“生日会”上,即将成为《细胞研究》主编的李党生代表迈入“而立之年”的期刊许下了“生日愿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创建世界一流期刊。

图说:《细胞研究》今年迈入“而立之年”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起步:影响都谈不上

今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20.507,这是中国自主创办的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

三十年前,中国生命科学整体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的局面下,留学归来的中科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了《细胞研究》,并为之辛勤耕耘十余载。这份期刊的创立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曾担任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领导,他回忆,《细胞研究》刚起步时,一季度能出一期就很不容易了。“起步那会儿别说‘影响因子’,连影响都谈不上。”影响因子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项客观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但姚錱院士带领的团队心中有个执着的信念:要让中国科学家掌握学术话语权,取得相对公平的地位。这份坚守,陪伴《细胞研究》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图说:《细胞研究》创刊号

春天:发现最好的发现

李党生放出了一张幻灯片,五颜六色的线条里,大红色的向上曲线最引人瞩目。这条曲线起点的横坐标是2006年,纵坐标是2.161——那是14年前,时任中科院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的裴钢院士接任主编时,《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幻灯片里,另一本《自然》旗下子刊排在了《细胞研究》之前,纵坐标“稳稳”落在了10-15的区间里——差距显而易见。

大红色曲线的终点不用多说——横坐标是2020年,纵坐标“逆袭”成为第一:20.507。“这是一条自信之路。”李党生笑了,“也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科学研究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轻描淡写下,是李党生描述里“积硅步致千里”的努力和坚守。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张旭说,在细胞生物学学术会议上、在年轻课题组长交流会上,你总能看到一群“擅长社交”的人——《细胞研究》编辑部的编辑们。他们知道好论文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靠自己去“发现最好的发现”。

在《细胞研究》编辑部的坚持下,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2007年2月7日,《细胞研究》发表了原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陈正军课题组关于DNA修复的一篇论文。在李党生看来,这篇文章完全有能力登上影响因子超过20的期刊,但中国科学家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信任。而《细胞研究》要做的,就是不辜负这份信任。果然,文章发表后,同时得到了《细胞》和《自然·细胞生物学》的点评。“有点儿‘一战成名’的意思。”

图说:《细胞研究》走出了一条自信之路

发展:相见时难别亦难

回到那张幻灯片,有人关注到,2013年同样是个关键节点。那一年,《细胞研究》成为第一个影响因子超过10的中国科技期刊。而图里其他几条曲线则多少有点“萎靡不振”,大家开始担心,这是否已经是《细胞研究》的“天花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