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时代沂蒙精神践行者、大学生返乡创业先锋牛德平

2020-12-17 17:24:02 作者: 记新时代沂蒙

编者按:蒙山巍巍,沂水汤汤,沂蒙精力,天长地久。诞生于那段峥嵘岁月的沂蒙精力,早已成为八百里沂蒙大地的肌骨,融于千万沂蒙老乡的血肉中,鼓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这片陈旧的土地上发明着年代的伟业。

在临沂由“大美新”临沂向“强富精”改变之际,用年代沂蒙人建功立业的故事为沂蒙精力添一瓢沂河水,为历久弥新的沂蒙精力续一把蒙山柴,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鲁网展开寻觅新年代沂蒙精力饯别者主题采访,用多角度、多方式的宣扬,展示新年代沂蒙人开辟进取的年代风貌。

鲁网十二月4日讯(记者 郭念礼 通讯员 孙付亮 牛玉 孙一超)本年33岁的牛德平是大泉农场的场主,来自有“樱桃小镇·山水临涧”之称的山东省平邑县临涧镇。十年前,他经过自己的尽力走出了大山,去省会济南读大学,结业后,又义无反顾回到了家园,左手锄头右手键盘,穿行在荒野大山也漫步于互联网络,作为一名新农民,为家园的农业和村庄开展发明更多的或许。

抛不掉的乡音和一个关于农场主的梦

牛德平是土生土长的村庄娃,打小爸爸妈妈老一辈就教训他,要好好学习,走出村庄,不再种田。关于见惯与饱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庄孩子,问其愿望是什么,很少有人会说长大了要当农民。

高考前夕,班主任安置了最终一次作业:写下十年后的自己。在那张空白的A4纸上面,牛德平畅想着还未走过的十年人生,写下了一个关于农场主的梦。

大学学校里的日子是五光十色的,簇新的宽广天地里,牛德平尽力找寻自己的方向,考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周末,当他人逛街约会看电影的时分,他便早早走出学校做起了兼职,窥视社会现实的容貌。牛德平发现,在济南这样的城市里,很少能吃到家园的滋味,原生态安全的食材竟然难觅踪迹。其时正值食物安全问题频发时期,三聚氰胺、地沟油事情整得人心惶惶……学习之外,他开端重视城市人的餐桌食材。

大泉农场一隅

每次回家,牛德平都会到小河滨漫步,偶然攀爬一下村头的小山,熏陶于家园的山山水水。却也看到了村庄的现实状况:年轻人都跑去大城市营生,本来的庄稼地种上了速生杨树,荒芜的土地越来越多,村庄本该有的美丽风光越来越少,本该有的活力不复存在。城市里人们吃不到安全定心的食材,村庄里恰巧愿留下搞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开展农业走向城市,一条清楚的思路在牛德平脑际中产生了。

他把自己的主意与兄长沟通,成果两人不约而同。“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面对家园生态农业的远景,牛德平与哥哥一不做二不休,抵住城市的引诱,决然返乡。

越挫越勇 荒山上兴起生态农场

谈及家园的农业开展,牛德平有自己独特的见地:“平原就像一张白纸,你只能在上面画画,但山是立体的,你能够在上面雕琢,养、种、参观、游览……可刻画的远景十分宽广。”

想要出产有机生态好食材,原生态的环境是根底。牛德平将农场选址在海拔700米的深山里,远离污染和喧嚣,人迹罕至。

开端到来,说是荒山一点不为过,站在高处俯视这两百多亩的抛弃矿山,碎石漫山,荒草一人多高,上山的路高低峻峭,像是越野游览。想在这片山上搞饲养、种庄稼、栽果树,困难程度无异于开山辟地。

2012年初春,牛德平兄弟二人开端了建造农场的第一步:架电。从山脚下到山顶4公里的弯曲山路,需求架起将近40根水泥电线杆。每根电线杆将近一千斤,没有机器作业,他们七八个人喊着号子用膀子木棍扛,横跨河流,跳过峻峭的山坡,用了十几天的时刻,硬是用棍子和绳子把一切的电线杆栽在了大山深处。

农场的第一批鸡苗清晨两点抵达山顶。因为山高风大气温低,鸡棚的保温性不行,气温达不到35度,两千多只鸡苗一进屋就开端叠罗汉相同抱团取暖。这是养鸡育雏中最怕遇到的状况。屋外暴风吼叫,能听到吹沙走石的声响,屋内的牛德平二人谁也不说话,站在架子上,不断把被压死的小鸡捡出来。第二天一早,他们赶忙添加炉灶紧缩空间,以进步舍内温度,开端的危机算是以较小的丢失渡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