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忆上世纪50年代河南青年支边:3700公里“走”个把月

2021-02-03 20:42:14 作者: 88岁老人忆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3日电 (史玉江)“谢谢你来看我这个老太婆。”白叟抖动着的双手紧握记者,一口河南地方音还算洪亮,神态上没有一丝厌倦。

这位白叟叫赵秀英,本年88岁。1956年踏上向西的漫绵长路,在她全身心参加创立的新疆生产建造兵团这片沃土上,已日子了64年。

小时每晚和奶奶躲在麦草垛里

赵秀英其时在河南省西平县仪封镇务农,听到喇叭上召唤咱们去祖国的边远地方建造新疆。“我觉着这是件很荣耀的事。”白叟条理还很明晰。

1963年,赵秀英与女儿留影。赵秀英家人供图 摄

其时,在当地人的眼里,新疆便是荒漠、瘠薄的代名词。但经历过战争年代混乱不安的日子,赵秀英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

“我很小的时分,肚子常常吃不饱。十几岁时,国民党军抓壮丁常常在晚上,我爷爷被抓走了。我就跟着奶奶处处躲,晚上睡在麦草垛里,整天担惊受怕。”赵秀英说,和曾经比较,这不算喫苦。

上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造兵团建立,担负起屯垦戍边的任务,发挥着开发、建造、安稳新疆和稳固边防的效果。

1956年,河南先后有5.6万多名青年呼应国家召唤,义无反顾来到新疆支边。华夏大地一群热血青年满怀激情和愿望,把人生最夸姣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

郑州至张掖运送支青专列走了一周

当年,郑州火车站连续宣布46列火车专列,经六七天时刻,抵达其时兰新铁路的结尾武威、张掖站。时隔60多年,赵秀英明晰地记住是在张掖下的火车。

1956年,榜首师五团部分河南支边青年合影。赵秀英家人供图 摄

白叟回想,然后乘轿车在波动的沙石路上,跟着扬尘闲逛了13天。“尽管累点,但一路上吃得好。有牛肉,还能吃到细粮。”

通过20余天的远程奔走劳顿,总算抵达天山以南阿克苏,休整一天后,又坐车一整天到榜首师三团营地。

河南郑州距新疆阿克苏3700多公里,乘飞机约3小时可直达。但是其时,从家园到营地,前前后后要个把月。

下车时尘土埋过脚脖

“听到有人喊到目的地了。我爬下车,脚着地时,发现尘土已埋过脚脖,灌进了鞋里。看四周,一片灰茫茫的,连个房子都没见到,同车的几个女孩不由得大哭起来。”赵秀英提到这,眼圈发红。

1960年,新疆兵团青年劳作的局面。赵秀英家人供图 摄

“担任咱们的干部说,一切都安排好了。他安慰咱们,说地窝子便是这儿的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很舒畅。”

在平地上挖出土坑,上面架起树干、盖上柴草、糊上泥土,建成半地下室式的“房子”,便是“地窝子”。

头顶着星星下班心里也直爽

这批支边青年当年的作业便是开荒。每天砍灌木,割杂草。“没有固定的作业时刻,便是看天。天蒙蒙亮时,干部带咱们出来干活,天亮前往回走。”赵秀英回想当年的情形。

新疆兵团青年们开挖灌溉农田的引水渠。赵秀英家人供图 摄

那时分的日子条件十分艰苦。“天热的时节,咬人的害虫许多,干一天活累的一觉到喇叭响。但仍是会被咬醒;冬季自己做棉鞋保暖,但在干活时,也常常被冰雪弄湿,在地里又没换的鞋,好多人脚都冻伤了。”

上下班路上常唱常香玉的曲子

赵秀英很思念那段韶光。她说:“搭档们很同心,相互照料,共处十分和谐。干部也很关怀咱们,尽管身体累些,但心里直爽。”白叟回想,从那时起,她上下班的路上都唱豫曲。“《朝阳沟》《卷席筒》《棒打金枝》都是我爱唱的曲子。有时干着活也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