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聚才强秦(转)

2021-02-24 18:06:21 作者: “求贤令”聚

本文转自《我国安排人事报》发布时刻:2021年02月08日

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辞鬼谷孙膑下山”最初就说到,卫国人卫鞅因感卫国国弱,不能一展其能,而投靠魏国,希望有所作为。其时的魏国相国公叔痤也十分赏识他,以至于在自己病重之时还向魏惠王引荐:卫鞅为当世之奇才,您把国务交给于他管理,必胜我十倍。看到魏惠王沉默不语,又嘱托他:您假如不必卫鞅,就必定要把他杀掉,否则假如为他国所用,必将成为魏国的大害。魏惠王还认为公叔痤病得胡说八道了,并没有把他的推荐当回事。后来魏大夫令郎卬也向魏惠王推荐卫鞅,但卫鞅依旧原地踏步,未获重用。

大失人望的卫鞅挑选脱离魏国,前往秦国追求开展。原因是其时的秦孝公平在命令招贤。一则短短不到200字“求贤令”回忆往昔荣光,倾述过往血泪,流淌出无尽的发奋之情:“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皇帝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怀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来宾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特别是最终“与之分土”一言,更是惊天动地,在战国时期的舆论界掀起惊涛巨浪,汹涌地拍打着每一位战国有才之士的胸膛,卫鞅天然也不破例。爱才如命的秦孝公与满腹韬略的卫鞅相见恨晚,畅聊三天三夜,都不觉得累,当即录用卫鞅为左庶长,将国务相托。

秦孝公之所以要如此,正是缘于对人才的无尽巴望。当年他的先祖秦穆公广揽全国英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这五人都不是秦人,却在秦穆公的信赖下,在秦国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助秦国吞并二十余小国,称雄西戎。一时刻秦国人才辈出、群贤毕至,助推其时的秦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国家之一。但是秦穆公在临终之际,居然要求一大批贤臣殉葬,去另一个国际再次树立不世勋绩。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便是秦国的人才大面积断档,深层次结果便是其他国家的人才再也不愿意到秦国建功立业了。秦国本就地处西陲,人才存量有限,十分困难引来了一波增量,居然全部“团灭”了,从此堕入恶性循环,自此秦国的国力又逐步走向陵夷。

秦孝公的“与之分土”之所以有这么强的轰动效应,是因为其时的战国诸雄还没有敢用这个条件去延揽人才的,关于人才的引诱是适当的大。再加上他的父亲秦献公废除了人殉准则,人才去秦国就没有了后顾之虑。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卫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推广变法,废井田破旧俗,实施军功爵制、奖赏耕战,秦国相貌为之一变,国力敏捷蹿升。秦孝公也实现了他的许诺,将商地赐给他,故后世称之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