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路上绝处逢生,500万生命被救助全靠他们……

2021-02-26 09:24:49 作者: 进藏路上绝处

摘要:“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有位叫益西的班长,临死之前说,最大的惋惜便是没有见过修好的青藏公路;有位藏族母亲,退休后眼睛瞎了,必定要让自己的儿子背她到路旁边摸一下‘黑色马路’。”提到这,泪水在77岁的西藏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青藏公路分局原党委书记桑格的眼眶里打着转,“那一代工人,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在川藏、青藏公路旁百十米不到的当地,只需是插着旗杆飘着红旗的宅院,便是养路、护路的营区。两路精力纪念馆有本厚重的留言册,留言者有过路的卡车司机,有骑行、自驾、步行的游客。言外之意感谢的目标,都是保护工人。

见证“青藏公路”第一次通车的桑格便是一名护路人。1954年,16岁的他在家园安多的“青藏公路”上头一回看到解放轿车,就种下了护路的希望。6年后,他按下指印,成了一名青藏公路养路工人,一干便是40年。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道班的海拔在5000米左右。气候多变,有时天空一片阴霾,有时飘起了冰雨。夏日气温简直降到零点,即便穿上厚厚的衣服也不能御寒。

“一个道班12或13个人,就住在3间土房子里,还有一间是伙房。没有床、没有家具,十几个人只能睡在地上。”格桑说,那时青藏公路仍是一条简易路,保护起来十分困难。规范配备就铁锹、洋镐和扁担。其时每人每月可分到两斤半粮食,一斤半酥油,一个季度分一块香皂。

“我是看着公路一点点改变的。”桑格管沥青公路叫“黑色马路”。上世纪50年代的青藏公路是砂石路面,最快跑完全程也要5天。从1955年起,国家先后投入20亿青藏公路逐渐改形成沥青路面。70年代,养路工人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青藏公路成为二级路;80年代,开始使用拖拉机、翻斗车;90年代,大型现代化机械上来了,有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沥青铺筑机。

刚刚退休不久的钱本斌是“二代”守路人。1955年,他的父亲从上海当完兵,被分配到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的部队中。1993年,钱本斌接棒,成为川藏公路自拉萨西郊油库至日喀则大竹卡的养路工人,管养176公里的沥青公路。

这条路段通往机场和日喀则,交通流量大,国内外游客多。6月至9月的旱季,路段泥石流、滑坡频频,是道班最忙的时分。

2015年的一次泥石流灾祸,国道路基被砸,车辆堵成一片。“我心里很着急,站在泥巴上上下下指挥机械挖方、填方。不论白天黑夜,一向在那里守着。”钱本斌说,这样的抢修每年至少有六七十次,工程量小则两三万方,大则十几万方。

“我父亲参加保护作业时条件差,抢险全赖放炮、十字镐、铁铲。”钱本斌说,当地有句话,好男不妥养路人,好女不嫁养路人。现在,道班的条件改进,有了机械设备,护路人才部队的常识、年龄结构也越来越合理。

多年来,面临严格的自然条件,一代代养路工人知难而进,成为过路司机们称誉的“天下第一温暖”。公路上,假如突遭雨雪,或车辆抛锚,或粮绝水尽,或筋疲力竭,保护工人都会极力协助处理,供给一口热水、一碗泡面、一粒药片、一张床铺……据悉,现在,西藏自治区设立了35个公路救助站,救助过往司乘498万人次,车辆近2万5000台次,收到留言6万余条、锦旗248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辛苦的作业,不能陪同在家人身边,会不会感到孤寂?钱本斌说没什么,“只需能让更多的人安全回家。”栏目主编:张骏文字修改:朱珉迕题图来历:胡幸阳 摄修改邮箱:shzhengqing@126.com文中图来历: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