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三百余年的历史当中,有两个辉煌的巅峰,一个是贞观之治,另一个开元盛世。开创这两个盛世伟业,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雄才大略,也有房玄龄、杜如诲、魏征、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名相的呕心沥血。姚崇,就是唐玄宗时代最著名的宰相,正是他的《十事要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四年宰相生涯,开启了开元盛世的良好开端。
作为隽州都督的儿子,姚崇绝对是标准的官二代,因为显赫的家世和出众的文采,被选为孝敬皇帝(唐高宗的太子李弘,早逝后被追封为皇帝)的挽郎,成为李弘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由此获得后备干部的身份。之后参加朝廷正规的选拔考试,被任命为濮州司仓参军,虽然只是一个八品小官,但却正式步入仕途,慢慢提升到从五品的夏官(兵部)郎中。当时正逢契丹犯边,好几个州郡被攻陷,兵部乱成一锅粥,各地的边报堆积如山。郎中姚崇条理清晰,应对自如,决断精准,被女皇武则天发现,从此深受赏识,越级提拔为兵部侍郎,不久又被任命为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进入宰相班子。
好不容易爬上高位,身居相位的姚崇,该好好拍拍女皇的马屁,与女皇身边的亲信好好拉近关系,认真经营巩固胜利的成果。可是,他偏不!有一天,武则天问群臣,“以前谋反的人很多,如今周兴、来俊臣一死,怎么谋反的人都没有了啊!”姚崇一听,迫不及待地就给女皇提意见,“陛下,您之前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滥施刑罚,害及无辜,有很多以谋反罪被杀的人都是被冤枉的!”好在时过境迁,武则天想整治的政治敌对分子,都杀的差不多了,否则姚崇这样说话,麻烦可就大了。
给女皇隔三差五地提些建议也就算了,对武则天枕边的大红人张易之兄弟,也不愿结交搞好关系。有一次,张易之请求将京城长安的十位大德高僧,派到他在定州的私人寺庙中工作,但是这些僧人不愿离开繁华的长安。姚崇不知是故意与张易之过不去,还是坚持原则,无论张易之怎么请求,姚崇就是不同意!多大点的事,不就是十个无关紧要的僧人调动吗?结果实实在在的得罪了小人,张易之反复在女皇面前诋毁,武则天禁不住小情人的软磨硬泡,终于将姚崇贬出朝廷,外放灵武道大总管。宰相的帽子就这样轻易地丢了。
神龙元年,张谏之等人发动军事政变,诛杀了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将皇位让给太子李显。正好从灵武军中回到长安的姚崇,也积极参与、全力支持政变,并力推唐中宗李显登上皇位,也成了神龙政变的功臣。新皇帝李显率领文武百官进入皇宫,王公大臣欢欣鼓舞,普天同庆,一片欢呼。但是,在这样大喜的日子里,姚崇却非常不合时宜,他在拜别武则天时,没有控制住感情,居然呜咽流泪。你哭什么呀?即使想哭也可以偷偷地躲起来哭呀?张谏之等人就提醒他,“在今天这样喜庆的日子,你却在这里哭泣,恐怕大祸要临头了!”。哪知姚崇却坦然地回答道,“我侍奉女皇的时间很长,突然这样的分离,发自内心觉得悲伤,想忍也忍不住。我与你们一起诛灭逆臣,让女皇还位给太子,是大唐臣子的本分,如今离开原先的君主而悲伤哭泣,也是为人臣子应有的礼节,问心无愧,如果因之而获罪,心甘情愿。”
作为政变的功臣,多好的机会呀,完全可申请从寒苦的边境调回长安,重新登上相位。可他倒好,仅仅因为对旧主的同情,反而被再次贬黜到亳州任刺史。姚崇啊姚崇,该说你什么好呢?
好在唐中宗李显在位时间不长,素闻姚崇才能的唐睿宗李旦即位后,立即召姚崇入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紧接着又升任中书令,再次入阁拜相。好不容易咸鱼翻身,再次坐上宰相宝座的姚崇,几经浮沉,久历官场,再加上年事已高,总该打磨了锐气,学会了圆滑,好好珍惜眼前的大好前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