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爬上瑞华公寓的顶楼

2021-02-28 08:40:42 作者: 【海上记忆】

丽莲·威伦斯的父母亲,都是俄籍犹太人,起先从哈尔滨曲折来到上海时一穷二白,但不久已经在上海扎根,到1927年丽莲出世时,这个家庭已步入优渥日子。1927年末,跟着丽莲父亲被太阳人寿保险公司雇为出售代表后,收入节节高升,数年后,他们还具有了自备轿车。

“那是一天下午,父亲把车停在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上,然后下车去接母亲,我就一个人留在车上。就在这个时分,有一辆车忽然撞到了咱们的车,咱们的车身被悄悄撞了一下,瘪下去一块,我敏捷看了一眼对方的车牌,过后把四位数的车牌号码告知了父亲……父亲联络了肇事者,对方支付了细微修补的费用,而我也由于警惕性高得到了一块我国银圆作为奖励,我把这块银圆跟我积累下来的铜板放在了一块儿。”(引自丽莲.威伦斯著,刘握宇译《一个犹太人的上海回忆1927-1952》)这是丽莲·威伦斯关于其时家中“有车一族”日子的一段回忆。

1941年十二月的一天,一通短促的电话声打破了丽莲一家往日的安静,跟着电话那头一个又一个坏音讯的传来,战役迫使这个家庭在上海安稳的日子戛然而止。他们从前寓居过的瑞华公寓,也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被逼承受“被日本侵略者征用”的厄运。抗日战役成功后,瑞华公寓疆土作为外侨公寓,隔阂,一些我国面孔呈现在住户中。有时一些社会团体也会来此举办活动,如据1947年3月2日《申报》上刊登的一则音讯称:“定今天正午十二时,假座常熟路赛华公寓二楼十六号室,举办复兴白虹田径队建立大会,通知已宣布,希老队员准时出席”。

1949年今后,瑞华公寓曾成为上海市委的机关公寓,在这儿从前寓居过许多机关干部以及他们的家人,据方世忠主编《梧桐深处修建可阅览》一书中所述“其时大楼的底层是市委的幼儿园,二楼到四楼是办公室,五楼到八楼是宿舍用房”。当年公寓内的打蜡地板、油灰玻璃钢窗以及一应俱全的煤气、自来水、电话、电梯等设备曾给这些从革新时代走过来的人留下过深刻印象,孩子们的狡猾天分也曾在这一片广阔天地之间纵情挥洒。

和旧日的住户丽莲尽管从无交集,但孩子们的狡猾却是一脉相承。入住瑞华的新一代孩子们发明晰“水炸弹”,把从(淮海大楼底层)永隆食物商铺偷来的纸袋灌满自来水,抛向过往车辆和行人,还竞赛谁能算准提前量击中方针,引起周边大众的不满……瑞华公寓的七楼和八楼之间,有一条盘绕全楼的细窄阳台,“无知者无畏”的少年,在这长长的悬空细道上彼此追逐,看谁胆子大跑得快,在直角转弯处又摇晃身子“急刹车”;也有人在仅有十厘米宽的细阳台边际单腿跳走乃至两人跷腿“斗鸡”。(修晓林《瑞华公寓,咱们的乌托邦》)

老住户展现黄铜钥匙

当年在瑞华公寓日子的这些孩子中后来走出了不少闻名作家,除了上文中已说到的彭小莲、刘辉、修晓林外,还有写过《曼哈顿的我国女性》的周励等。2021年头,当笔者再一次散步到常熟路近淮海中路口时,呈现在我面前的已是一幢补葺过的瑞华公寓,它与一旁已勃发重生的淮海大楼一同正以簇新的姿势从头露脸于路口,向每一位过往的路人,静静展现着,那些从前产生在这儿的上海往事。栏目主编:沈轶伦文字编辑:沈轶伦题图来历:沈轶伦摄从瑞华公寓顶楼望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