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中载:“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呜呼!垍诚知言。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
若是提及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大唐王朝必然在其中,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可谓是四方来朝,无人可敌。作为大唐盛世转折点的安史之乱更是耳熟能详,诸多平叛大臣亦是成为了后世朝代中的模范人物,诸如大名鼎鼎的汾阳王郭子仪。
正如史料中所载,郭氏一族是晚唐时期极为特殊的家族,纵使权倾天下而不为天下人所忌惮,郭氏的能人辈出和忠心耿耿多得君臣称道,后世歌颂。
但有一位功业不逊郭子仪的郭氏儿郎却极少被人知晓,他所率领的安西四镇守军在近半个世纪中坚定不移地守护整个国家的安定,直至全部阵亡。他便是郭子仪的亲侄,大唐的“铁血郡王”——郭昕。
一、少年从军,只凭满腔热血
出身官宦之家,同样有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郭昕,其父郭幼明是郭子仪的同母弟,他则是郭子仪的亲侄子。在唐德宗时期,受封武威郡王,官至安西大都护兼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左仆射。
永泰二年,即是公元766年时,少年的郭昕被朝廷任命为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巡抚西域。
彼时的郭昕刚刚踏进官场,缺乏历练,在接到旨令时,他既忧心自己无法担负起责任,又充满了满腔的热血,渴望为国家为家族建功立业,完成叔父对他寄予的厚望。就是在这样心理之下,郭昕带上自己的行囊奔赴了大唐的最西端——西域,并成为了最精锐的安西军中的一员。
在大唐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西域一地虽离长安甚远,却是大唐王朝最为璀璨的明珠。因为在唐朝对外交往的通道中,西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是唐朝联系着世界的窗口。
作为大唐的骄傲,西域同样代表着唐朝无数英勇士兵们的骄傲。众所周知,唐朝尚武力,军事实力十分强大,是历朝历代中所少有的,而在一众强盛的军队中,最为精锐的非镇守大唐西域边疆的大唐安西军所莫属。
安西军的实力是强大的,在最巅峰的时期,仅仅凭两万军队便震慑住了西域地区的四百多个国家,即便是唐朝最大的宿敌吐蕃也不敢轻易进犯。
可实力强悍的安西都护府终究是走向了衰落的结局。公元751年,在西边的阿拉伯半岛上所的崛起的阿拔斯王朝,不断向东方扩张,甚至触碰到了西域的边疆。于是镇守着西域边疆的安西都护府与阿拔斯王朝进行了一场浩大的战争,安西和北庭的三万大军对阵阿拔斯王朝七万兵马,最终唐军败下阵来,只得退守安西。
还尚未待安西都护府的实力恢复,一场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使得安西都护府逐渐走向了衰败,而郭昕便成为是守护着安西都护府和西域的最后荣光。
二、成为安西都护府最后的荣光
公元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爆发了安史之乱,其所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一直南下,接连攻陷了东、西两京,唐玄宗更是逃出长安南下至四川。
此后,肃宗继位,为了平定叛乱,决定调取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的三支西域唐军以及西域各国本地的军队。这个阵营的组成确实对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西域的空虚。
原本镇守着河西走廊与西域的守军被调回,早已虎视眈眈的吐蕃可谓是得了天赐良机,于是吐蕃士兵趁机攻下了河西走廊,就连西域也在吐蕃的步步蚕食下只剩下了安西四镇与北庭两地。
甚至于,因为河西走廊的沦陷,安西四镇无法得知中央的消息,也无法联系到朝廷,这意味着唐朝在西域的领土陷落了,而仅剩的安西将士们也陷入了危急之中。
作为安西四镇守军将领的郭昕深知所面临的局势十分危急,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军人使命感和责任。纵使安西四镇和陇右沦陷,再也无法得到中原王朝的消息,郭昕也不愿撤军回唐朝,为的只是不将祖辈们千辛万苦打下的,多少士兵浴血奋战的西域拱手让于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