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万搬家

2021-03-02 09:20:03 作者: 老万搬家

在云南巧家县白鹤滩镇渔坝村,有个老党员、老糖匠和巧家小碗红糖制造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叫万兴全,本年74岁,人们称他“老万”。

为支撑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建造,2月27日(阴历正月十六),老万同378户1246名乡民一同搬往20多公里外县城移民北门安顿区。

落户红糖制造手工坊

一大早,记者走进鱼坝村,移民大众们正在忙着拾掇屋子、装车。公路坎下,能够看出江水水位显着上升,往日任意奔腾的金沙江不再喧嚣,变得沉着安静。

关于老万,电站移民搬迁,舍不掉的是传承巧家小碗红糖制造技艺,让小碗红糖制造手工代代相传是他一生的寻求。

巧家小碗红糖制糖工艺历史悠久。据《巧家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州竹园镇,回程引入甘蔗栽培,榨红糖技能也由此而入,栽培及榨红糖逐步在巧家金沙江谷地推行开来。

1947年出生于渔坝村大份田乡民小组的万兴全,七八岁时就常常跑到糖坊里游玩,总爱去动各位师傅的东西。13岁时正式开端跟父亲万朝德在渔坝村朱家糖坊学艺,16岁时给糖匠当叶子客,35岁时独立当起了糖匠师傅并传艺下一代。关于喂榨、支榨、敲尖等榨匠技能,吊灶、烧头尾两锅、让火等大庖丁技能,吹水技能,熬糖技能,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把握了小碗红糖制造的整套工艺。1983年,为了不占犁地,他挑选在不能种庄稼的斜坡上为渔坝村一社建起了糖坊,免费为乡民们供给红糖制造场所和技能辅导。

每年榨糖时节,老万都巡回在村里乐此不疲地教授辅导榨糖技能,有时还应邀到邻村及江对面四川的糖坊作辅导。万兴全说:“我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不论男女,乐意学的,我都要教他们。教他们学看、闻、听、摸,做好糖,做良知糖,做金黄色的糖,做顾客满足的糖,做无杂质的糖。”

现在,跟从老万学习熬糖技艺的4个儿子中,老迈、老二已生长为巧家小碗红糖制造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他收的村内外学徒中,有18人当上了糖匠。老万成立了万合食物加工厂,注册了“巧鱼坝”商标,加入了巧家县红糖工业扶贫协会,开端在水位线以上添加甘蔗栽培面积,让这份甜美的工作不断延续下去。

“我在红线外的铜厂堡现已建好了新塘坊,比老糖坊宽阔。”老万激动地说。搬迁前,老万花了十多万元积储在吞没区外给糖坊安了新家,并在本年1月挂上了“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红糖制造技艺)”的牌子,决计让这门快要失传的技艺代代相传,谋福巧家公民。

浓浓乡愁别故园

2月27日天不亮,老万的儿子儿媳、孙子们就将家具打包装车,刻不容缓运往新家。虽然咱们敦促,老万仍是情不自禁地走进糖坊再看一眼,时刻一拖再拖。

现在本仍是糖汁飘香的时分,但走进万兴全家坐落大份田乡民小组的老塘坊,糖坊里却火熄灶灭,“牛尾灶”上的“连环锅”不见踪影。

“这5个糖碗我要捡去保藏起了,将来才有根据了。”他杵着拐棍,小心谨慎地进入糖房,慢慢地弯下腰,用拐棍往灶台下搅动,登时宣布“哐哐”的声响,捡起来一看是一个个制造红糖的小碗。他喃喃自语:“还好又来看一眼,否则惋惜了。”

脱离塘坊,老万又来到老屋,老屋家什差不多都已收完装车,屋门都现已上锁。老万把老糖钵、刮糖刀、卫生服都归拢一同,这些既是他劳作的东西,也是技艺传承的载体,都要送往红线外的新塘坊。老万在老屋梭巡着,恋恋不舍,也心胸神往。

“渔坝的水是个宝。”老万说。当天,记者看到,搬迁车上除了装满日常日子用品,还有一捆捆甘蔗、一箱箱红糖,分外有目共睹。一同,乡民们都忘不了带上一壶渔坝的水。当然,老万家也不别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