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是个读书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有一本最爱的书,就好像每个男人都有最爱的女人一样。
无论一个男人怎么爱一个女人,都有一个“贤者时间”。百度说“贤者时间”发生在激情褪去的时刻,男人突然无欲无求,只能等待下一次爱意来袭。
这像不像我们每一个人经历过巨大的洗礼之后,往往很难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只能够沉默不语?
于是,绝大多数人只能像贤者时间的男人一样被动地熬过去,什么也做不了。可是读书人却拥有一项神奇的技能:拿出最爱的书就有一种归乡的踏实感。
01.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但就是提不起劲
苗炜2015年做一期读书节目,谈到最爱的一本书,说他深爱《麦田里的守望者》,从20多岁读到了现在,每当他有心理危机的时候就会拿来看一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少年看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很多虚伪,感到了不适应,他一直梦想着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装聋作哑,但是,这种想法很难实现。
苗炜年轻的时候读这本书,很喜欢主人公骂骂咧咧的风格,对什么事情都加以嘲讽十分符合年轻人心里的想法;可是当他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之后,才发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经典之处在于:伟大的作品都要经历一些大事情才能造就出来,可是经历过后的人们却选择沉默不语、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过隐没的生活。
其实,很难讲清楚大事情和沉默之间的因果联系,可是在内心深处这种关系却真实存在。而这,就是文学体验。
文学体验是一种游离在科学和哲学之间的思考。
诚如昆德拉说,对世界一般有两种解释体系,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当人们发觉理性进步的时候,自己不那么愚蠢了,于是越来越强调理性,以至于单调乏味、刻板偏见、无知又自信。
这个时候,小说家就不耐烦了,我们对世界应该有三种模式:科学的、哲学的、小说的。
科学负责有问必答、哲学负责答非所问、小说负责顾左右而言他(这就是沉浸式思考)。
02.提不起劲的我为什么反而无法安静?
其实说到文学体验,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了,谁能拥有就是幸运的。因为这个世界太吵,静不下来在一本书里待一会。
前两天听到姜思达的一期播客,他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自从他离开《奇葩说》这个节目后他就不再看《奇葩说》了,可是偏偏他的前任喜欢看。
每次定时定点守在电视机前,两只手拿着瓜子,左右开弓塞嘴里,“咔咔咔咔咔”,眼睛盯着《奇葩说》的一众辩手。
不出几分钟,就会引来姜思达的抗议:你可不可以不要再看了?前任很奇怪:这不是你曾经上过的节目?
姜思达觉得这和上没上过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觉得很吵。
我们习惯了吵闹的综艺节目,喜欢看辩论表演,觉得那种要赢得观众、战胜对手的表演特别来劲,谁的观点正确?谁说的是真相?谁能说服谁?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嘈杂到已经无法感受寂静的魅力了。
寂静有什么魅力呢?它可以让你我少很多不耐烦。
有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每一个人自我都太聒噪了》,因为我们缺乏对安静的自我的培养,才让那个不耐烦的自我像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
因为不耐烦,所以没办法平衡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叫缺乏共情;
因为太吵了,所以没办法把经历的一切看成是人生的旅途,难以收获问题背后的智慧,这叫缺乏成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