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揭露一批违法行为,上海公布2020消费侵权十大案例

2021-03-11 21:17:01 作者: 聚焦3•15

案例点评: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购已深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网购时,在购买商品之前消费者无法查看实物,只能通过商家描述了解有关商品信息。因此2014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门设立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在一定的商品范围内赋予消费者“后悔权”。同时也规定,消费者退回的商品应当完好。《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基于查验需要而打开包装,或者为确认商品的品质、功能而进行合理的调试不影响商品的完好。因此,经营者不可简单地以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消费者的合理退货要求。

(八)上海羽麟饰品店侵害消费者权益案

案情简介:

当事人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560号内开设一店铺经营珠宝首饰,店招为“GRACIOSO”。为增加销量,当事人印制了“谢谢惠顾”、“抵用500”、“抵用1000”、“抵用2000”的礼品券若干张,用于邀请消费者参加“免费抽奖”。当事人事先将“谢谢惠顾”字样的礼品券刮开摆放在柜台上用作展示,实际只向消费者派发“抵用500”、“抵用1000”、“抵用2000”的礼品券,让消费者误以为中了大奖,进而购买其价格虚高的商品。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相关规定,构成了以虚假有奖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的行为,虹口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案例点评:

本案当事人在大型超市周边开设店铺,并利用“免费抽奖”吸引顾客。而消费者实际必定会抽到相应数额的代金券,加上事先摆放在柜台的“谢谢惠顾”礼品券,营造出消费者中大奖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有奖销售本是双赢的促销的手段,却被少数不法商家违法利用,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套路”。广大消费者在面对有奖销售时,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了解抽奖规则和奖项设置,不要轻信所谓的“大奖”“巨奖”。

(九)上海六一儿童医院有限公司发布违法医疗广告案

案情简介:

2019年7月,当事人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推送标题为“别人家的孩子被确诊矮小症,一年还能长高16.8cm!?”的文章,主要介绍了瑞瑞(化名)治疗矮小症的具体效果情况。

2020年1月,当事人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推送标题为“6岁男孩太调皮、成绩差,从差点被开除学籍到收到老师的小礼物!”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上海市宝山区的小毅(化名)治疗多动症的具体效果情况。

2020年3月,当事人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推送标题为“课堂脱衣服、爬到桌椅上,导致全班40多名学生罢课一周…”的文章,其中含有“APS生物调序微生态疗法…目前接受该技术的临床统计,约超过8成接受治疗者,在绝大部分关键指标上均取得明显改善”的内容。

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规定,静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案例点评:

《广告法》规定,医疗广告中不得出现“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内容,《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也明确,医疗广告不得利用患者的名义、形象作证明。随着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广告宣传媒介兴起,违法医疗广告也在以更加精准推送、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广大消费者也应科学理性就医,不轻信违法广告。

(十)上海市崇明区瀛鸿火锅店未标明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真实名称和标记案

案情简介:

自2020年10月起,当事人经某火锅品牌方授权,在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东门路188号从事该品牌的餐饮经营活动。但当事人未在其经营场所或店招上标明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真实名称和标记。上述行为违反了《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的相关规定,崇明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案例点评:

品牌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具有品牌辨识度高,产品和服务比一般商店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特点,而特许加盟也是品牌连锁经营的一种模式。面对随处可见的连锁品牌,消费者却很难辨识究竟加盟经营和品牌直营。因此,通过加盟等形式从事商业特许经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规定,主动标明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真实名称和标记,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