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小桥
1991年,一位领导到温州考察。在一个首饰摊前,他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问了一句:你卖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摊主淡定地说:
“我这里全都是假的。”
领导无奈地笑了笑:你倒是说真话。
这一年的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突然直播了一场临时节目:“纪念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
在这场没有预演的晚会上,现场十部热线电话响个不停,一共接了400多个投诉。晚会之后,6000多个维权电话与来信如雪片从全国飞来,措手不及的节目组表示:
“深感准备不足,曝光力度不够。”
一晃三十年过去,315晚会准备是越来越足了,但曾经犀利如刀的315晚会,曝光力度好像又不够了。
有人说,2020年的315晚会有点“轻拿轻放”的意思。无忌君其实很理解,这一年比较特殊,需要呵护。而今年的主题,“提振消费,从心出发”,更贴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但问题似乎不仅仅在于一档以建立商业诚信、呼唤法制维权为初衷的节目日益“温和”,而是从2013年制造了“大概八点二十分发”的315晚会,这些年面临的“变味”、“鸡肋”等各种争议,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监督和维权渠道变化。
我们还需要315晚会吗?
高悬的利剑
1991年,因为打不进315晚会的热线电话,一位退休老干部干脆直接把洗衣机抬到了央视门口。
长期被假货困扰的中国消费者们,沉睡多年的维权意识被唤醒了。
1992年,315晚会重拳出击,一次性曝光了霞飞等八家化妆品重点企业。在被曝光部分化妆品无外包装无卫生许可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严重违反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后,霞飞日用化工厂的负责人的第一反应不是道歉,而是告状,到轻工业部给节目组扣上了一个“摧毁名牌”、“搞垮民族工业”的大帽子。
央视负责人的回应很强硬:“再大的压力,中央电视台也得顶。”
一年后的晚会现场,多了一个来自轻工业部、纺织部、建设部、工商局等10个部门的负责人“天团”现场办公。315晚会就此成为春晚之外的王牌节目。
那些年,315晚会办了很多触动中国的事。1998年曝光传销乱象,直接促成国家的一纸行业禁令;2000年315晚会,韩红以贵州麻岭风景区缆车事故为背景,创作的《天亮了》,让整个中国为之哭泣。
为了曝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央视曾经动用过十几路央视卧底记者,时间最长的在企业待了三个月,还有的记者为了拿到证据,连续卧底了四家企业。曾有一名暗访记者,为晚会制作选题,调查了整整4年,去过9个省市进行采访调查。
每年315晚会之前,各家企业纷纷开始公关。但晚会节目组以严格的保密制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315晚会成了一把高悬的利剑,悬在企业的上方,让不诚信的黑心企业们战战兢兢。
“争议”与“温和”
但一些变化也在发生。
2019年,知名科普博主松鼠云无心在315后发了一篇文章《这种东西没上315,但我觉得危害更大》,直指一种号称“代替奶粉,比奶粉更富有营养价值的代餐粉”,他认为这种“奶餐粉”其实就是一种固体饮料,并可能造成婴儿营养不良,潜在的危害:
不在大头娃娃奶粉和三聚氰胺奶粉之下。
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有关315晚会的争议就开始出现。
2008年,多事之秋。诸多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公共事件一波又一波,很多人都希望,2009年315晚会砸出几个重磅炸弹,但这一年的晚会上,医疗直销保健等领域的13家企业广告强势出镜。
2012年,315晚会造势的“乌龙”,引发了争议与网络狂欢,并制造了一条网络流行语:
大概八点二十分发。
一位曾经的315晚会工作人员说,“晚会的娱乐性被增强,商业性被放大,而建立商业诚信、呼唤法制维权的初衷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