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锅台灶台”到“砚台诗台”,山西这群“诗农”是什么农? | 草地·国际诗歌日

2021-03-21 14:01:18 作者: 从“锅台灶台

记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皓、赵阳、韩依格

“前半生锅台灶台,后半生灯台砚台。能登上诗台擂台,夺回了奖状牌牌。乐得俺桃腮杏腮,笑得俺头歪嘴歪。新生活精裁细裁,夕阳红重新彩排。哪还有阴霾雾霾?”

这首出自农民诗人宋高柱的散曲《【南越调·黑麻令】农妇吟》,获得了第七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不仅让这位乡野农夫“名声大噪”,也让他身边一群农民散曲爱好者信心倍增。

散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音乐文学,起源于民间,兴盛于元代。近年来,在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涌现出全国第一个农民散曲社,在田间地头重新捡拾起这一古老的文学体裁。

“‘新生活精裁细裁,夕阳红重新彩排’就是我们每个社员的缩影和企盼。”原平农民散曲社社长邢晨说。

元好问故里忻州市韩岩村 (新华社记者王皓 摄)

“王老师”和“邢社长”:俺们的带头人

大家口中的“王老师”,名叫王文奎,1940年生于原平王家庄乡永兴村,曾是一名乡村教师。2008年8月,退休后的王文奎经过数年筹划,创建了原平农民散曲社(起初叫原平农民诗社),并担任顾问。2014年,王文奎因病逝世。

说起王文奎老师,散曲社的每个成员都有说不完的回忆。西街村农民宋高柱,只有初中文化,在结识王文奎之前,对于散曲几乎是“零基础”。

宋高柱在家中创作 (新华社记者赵阳 摄)

“我平时喜欢看看书,编些顺口溜、小快板,完全不懂散曲的平仄和格律。”宋高柱说,起初还没有智能手机,练手后就去找王老师批改,他每次都不厌其烦。

王文奎曾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黄河散曲社社员,自2001年退休,他创作的诗词歌赋有近百首获奖,发表在《诗刊》《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等刊物上。

为了让更多农民加入进来,王文奎提出“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不收会费”的原则,还自费创办小报,选登大家的作品,激励每位社员。

社员杨素华说,为了散曲社,王老师已经骑坏了一辆电动车,现在骑的是后来买的。为此,她还写过一首诗:“夏伴道路顶烈日,冬随寒冷路见月。夜伴孤灯改诗篇,五年辛苦曙光出。”

作家皇甫琪在2012年拜访原平农民散曲社后写道,“一次次诗赛、诗会,他都要对参赛、上会的作品进行修改。为此,常常加夜班、上早班已司空见惯,呕心沥血为农民诗人作‘嫁衣裳’,先后修改近4000首……”

和王文奎同村的邢晨,在担任社长前,也只有初中文化,面朝黄土背朝天,并不懂散曲。受到王文奎的感召,邢晨苦练基本知识,《全元曲》《当代散曲丛书》成了枕边书,笔记本密密麻麻写了十几本。

邢晨给社员讲课(新华社记者赵阳 摄)

邢晨说,王文奎老师去世后,他继续走村串庄,组织采风活动、诗歌比赛,带着小黑板为散曲爱好者讲课、辅导。他还通过微信群的方式,组织大家线上交流学习,并建立了公众号,收集社员的优秀作品,定期发布《原平散曲微刊》。

2016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原平市“中华散曲之乡”称号,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时任山西诗词学会会长李雁红说,在原平,“夫妻比写曲、姊妹同登台、母女共吟咏、姑嫂论高低、父子擂台赛”等新风尚蔚然成风。

如今,原平农民散曲社已遍布全市18个乡镇,成立20多个分社,社员超过300人。“王老师和邢社长是俺们的带头人,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散曲社的今天。”最早一批入社的杨素华说。

“挠羊汉”宋高柱:文武都能“夺牌牌”

见到宋高柱前,邢晨就告诉记者,老宋是个很有感染力的“传奇人物”。

爽朗的笑声、魁梧的身材、沾满黄土的粗布衣,初次见到宋高柱,大概不会有人能猜到这是一位屡次拿奖的“诗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