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那是你大脑的“封印”在召唤

2021-03-21 19:57:25 作者: 听音乐会起鸡

原创 许多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收录于话题#我是科学家 · 演讲合集128个

2020年11月15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29期“听!奇妙的声音”演讲现场,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许多带来演讲:《听音乐会起鸡皮疙瘩?那是你大脑的“封印”在召唤》。

以下为许多演讲实录:

2020.11.15 北京

我是许多,现在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书,但其实我是一个妥妥的理工女。我本科学的计算机,硕士是信息管理,博士是人工智能。作为一个从小学小提琴的理工女,进入音乐学院是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我在音乐学院教书教了十年。我的受教育经历、职业生涯和学习小提琴的经历引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孩子学习乐器这件事,我们到底要抱一个什么样的目的?

自我进入音乐学院,很多朋友、师长就问我,我们家孩子应该怎么学琴?这个问题我会留到演讲的最后,跟大家分享我学琴的感受,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一个更科学理性的角度,来对待孩子们的艺术素质教育。

前面说到,作为艺术管理人员,我的本职、专业工作是从事和艺术相关的拓展工作,比如大剧院、交响乐团的管理、艺术活动的开展等。但我还想要其他一些能够发光发热的机会,所以,我选择了在音乐学院里面用我的特长来“玩”音乐。

在音乐学院教书的十年,我也学习了十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仅凭学乐器,或者没有在音乐学院的这个氛围中学音乐,那我们往往会认为,音乐的功能就是让我们更愉悦、更舒服,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但是,其实在音乐学院里面,有那么一批艺术家,他们所做的研究是“音乐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从学院派近几十年的研究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其实是在寻找一些新的声音,去突破我们以往对于音乐的一些认知。

这是我刚做的一个项目,是和一家3D打印公司一起做了3D打印的大提琴。但因为这件事特别特别新,所以我也还在摸索过程中。3D打印出来的大提琴会有一些问题,譬如它的整个材质比较软,结构虽然酷但是有的部分还要更贴近实际演奏习惯,声音是用电音发出的,所以我觉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黄宾虹山水册页

这是我几年前在美国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系的系主任梁雷教授合作的一个项目,我们解析了声音中的黄宾虹的山水册页。黄宾虹是一位书画巨擘,素有“北齐南黄”之说。用一个比较“俗”的标准来衡量的话,2017年,嘉德拍卖行拍卖了黄宾虹的画作《黄山汤口图》,拍出了3.45亿的高价。当然,我们做这个项目时,黄的作品还没有如此高价,但也是很贵的。所以当时整个画作在高通研究所的时候,所有人晚上都不敢睡觉,守着画。

来看一下当时我们制作的过程,我们其实把它看作一个多媒体的电子音乐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通过这种高分辨率的扫描,发现了黄宾虹作画的一些秘密。其中一个秘密就是,我们发现他使用的颜料中含有“钡”。

回到正题,我们通过高分辨率扫描这种方式,收集到了黄宾虹的画的很多光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画的光谱和音乐制定了一个对应关系,相当于对音高序列重新做了一个定义。我们希望通过音乐来体现黄宾虹的画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浮现出来的“山”字,就是把对应黄宾虹画作光谱的音乐,通过一个叫做Flitter的分拣软件,视觉化地体现出来。

在这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主要负责进行沟通协调,掌握项目的进程。这也就要求我,既需要了解艺术家对于黄宾虹画作的艺术感受,也需要把他的画作感受转化成一种科学语言,然后在我们的团队里面,让工程师进行相应的一些软件开发。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