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 梁永安:漫卷诗书行无疆

2021-04-01 13:27:15 作者: PEOPLE

梁永安的关注点盘桓在新一代中国人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之上。

他思维的锐利融化在温柔敦厚的谈吐之中,

直到我面对整理出来的文字稿,

才重新感受他审视和批判世界的锋芒和力度。

和梁永安的采访约在复旦附近的咖啡馆,我们走进包厢的时候,他已经到了,一见我们,他就和蔼地笑,仿佛我们是已经熟识多年的朋友,他很快伸出一只手把自己略微稀疏的头发往同一个方向捋了捋。然后很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许多年前接受《生活》的采访,提及自己的阅读习惯,以及对阅读设备的讲究,说着还兴致勃勃从背包里掏出自己的便携音箱,对参数和技术如数家珍,从中引申到对中国社会趣味层次提升的思考。

初次见到梁永安,是在十多年前,那时他是大学里的明星教师,他讲授电影和文学的课堂往往一座难求。我接到社团的任务,以“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的比较”为题采访他。他的态度极为谦和,侃侃而谈,往往从文学谈到人生和民族性,包含了一种对现实和人性关怀的温度。

十年间,我也看到一些老师的随笔,是人生的感怀,也是杂学旁收的体验和感悟。一转眼,十年之后,梁永安已经成为了网络热门人物,言论见于各大媒体,继在“一席”上发布爱情课、文学课之后,从2020年10月起,他每周都在B站上发布视频,就一些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近四个月B站平台的粉丝量达和视频播放总量颇可观,曾登微博热搜榜,弹幕密密麻麻覆盖着视频画面。他的发言积极而温暖,重视内心的自由,往往在剖析现象的表层之后,阐释理想主义改善现状的可能,得到许多网友的赞许和认同。

然而,对这个身份,梁永安是有一点抗拒的,他并不关注自己到底有多少粉丝,觉得这只是外在的商业指标,他内心只是希望自己的言论多少能够回应一些现实问题,传播有意义的信息和价值。“每个人说话的时候,你的价值根据和逻辑根据在哪里?你的社会逻辑在哪里?现在很多事情没底线。从我自己的认识来看,一个人的底线就是他的良知系统,他的上限就是他的专业能力,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构成了每个人的差异性,方向也不太一样,但你要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因为这个时代不单是价值的损耗时代,也是一个价值的建构时代。”他相信,从文学和电影出发,谈论当代人的精神内部需要面对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包括生存问题、价值问题和情感问题——能够裨益于大众,甚至对解决职场上的困惑也有所助益。

演讲之前,梁永安一般不喜欢准备逐字稿,他只安排好讲话的大体轮廓,容许很多想法在讲的过程中自然冒出来,把从中被激发出来的思绪保留下来。

在他的设想中,他还希求更随性的表达形式:每到达一个地方,把小三角架一放,随机地在镜头前寻访和讲话,正如唐代诗人即兴吟诵的七律和五绝。以福州路上的墨海书馆旧址为例,他的思绪飘飞到19世纪英国传教士创建该馆的时候以及中国第一张英文报纸的发行,他想展现的是自己亲临现场和遁入历史的自由。

无论是在访谈中,还是在视频中,梁永安经常借助文艺经典,如抛光一般打磨其启迪现实的光亮。究其原因,其一,讲真人真事不适合面向大众。其二,他认为,西方文学和电影经典领先于中国当下时代的进展,可以给予我们有力的提点和参照。

右:梁永安外出经常带的摄影包、尼康D850相机、适马40毫米、85毫米定焦镜头

梁永安一生都受益于阅读。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他一捧起书就能安静下来。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们一家居住在西安,有次父亲给他两块零花钱,故意试验他,看他买什么。当天他就坐着公交车,连蹦带跳,跑进西安最大的新华书店买书。他往往被书中意想不到的丰富性所迷住了,精神上深受滋养,父亲知道了就很高兴。上初中的时候,他发表小说,成为了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得到特许,可以在课堂上不听课,自由阅读。高中时期,他喜欢阅读哲学和经济学,他被哲学中超越日常的追溯和反思所吸引,而经济学则从一个社会构成中的选择性来切入问题,探索资源如何释放出效能。在现实生活中,他还体会到,劳动人民的道德仅仅是人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需要靠读书来自我提升。1978年,也正是读书的积累让他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文学专业,在丰饶的学习条件下吸收精神资源,一路成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