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长去世之后,这个贫瘠山村的萧瑟春天

2021-04-06 21:18:42 作者: 美术馆长去世

一个「基因棒」50元。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艺术带来的真金白银,艺术终于实实在在地对他们的生活有了帮助。

「用艺术拯救农村,修复人与土地的关系」

「用艺术拯救农村,修复人与土地的关系」是靳勒的理想,这句话出自日本著名乡村艺术建设策划大师北川富朗之口。

村民们在做着展览前的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全国唯一以自然村命名,以13户村民为分馆的乡村美术馆声名鹊起。在靳勒的谋划组织下,大学生、艺术家进驻创作等形式的艺术实践,在石节子村美术馆密集展开。

2015年5月15日,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北京「造空间」负责人琴嘎发起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项目》在石节子村靳勒家院子里启动。活动用土豆抓阄的方式,由25位前卫艺术家和25名村民结对,共同完成作品创作,历时一年。

琴嘎认为,「一起飞」计划代表着「艺术就是要再回到生活中去搅动现实」。而在李保元的理解中,「一起飞」,「就是艺术家拉着我们村民一起往前走。」

巧合的是,琴嘎和李保元抓阄到一组。李保元从山沟里拉来好几车花岗岩石子,和琴嘎以及几个村民干了半个多月,修成了60.8米长的「公民之路」。这就是他俩的作品。

李保元笑着回忆说:「和艺术家合作,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我感觉自己成艺术家了。」

「石节子美术馆」引起了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关注。2019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会上,「石节子美术馆项目」成为全国选入的三个案例之一,呈现在官方研究机构、专家、学者面前,以其独特性供论坛交流探讨。

十几年过去了,石节子村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的「空心村」问题依然困扰着这里。但李保元觉得挺满意:「道路硬化了,自来水拉上了,互联网接通了,公共路段,家家门口,都安上太阳能路灯。」

他说,艺术家进村,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政府部门也看到希望,尽力支持。更大的变化是,村民们心态变了,「会主动跟来村里的人打招呼,爱护环境卫生了」。

坐在路口的村民们

在视野所及的石节子村,由靳勒创作的《鱼人》《将军》《母亲》等十几座雕塑作品安置在村口,路边、山坡,给村里平添了一种现代气息。

「没有靳勒老师,外界不会有人知道石节子村。」李保元一直坚持说着这句话,「虽然靳老师走了,但石节子美术馆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这片干旱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依旧贫瘠,但来来去去的艺术家们,把艺术和一些朦胧的希望留在了这里。

-END-

©CopyrightFigureStudio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