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长去世之后,这个贫瘠山村的萧瑟春天

2021-04-06 21:18:42 作者: 美术馆长去世

这是Figure的第274支▼原创视频

在甘肃大山深处,平平无奇的贫困小村庄,因为一位艺术家的创意,摇身变为一座美术馆——这个故事似乎有一些不合情理之处:艺术殿堂,可以这样随意定义吗?

「用艺术拯救农村,修复人与土地的关系。」艺术家靳勒生前一直怀抱这样的梦想,却没有等到梦想完全成真的一天。这位从大山中出走半生的艺术家,在2021年初猝然离世。仅一年之前,他才回到故乡,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导演|老胡巴

撰稿|朱静渊

编辑|张 帅

出品|FigureVideo

2021年年初,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天色阴暗,但寒意已经较十几天前消减不少。

村口壁立的土崖上用铁锨刻凿的「石节子美术馆」几个大字,歪歪斜斜,带着几分稚拙,与深褐色桃木条扎制的英文译名相伴。

因为出了一位艺术家村长,这个西北小山村与当代艺术结缘。十余年里,大部分村民都曾走出大山,去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成为艺术展的一部分,最远的还去过德国。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也来到村子里,和村民合作,「这种合作产生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村民作为人的自信和尊严」。

艺术改变了石节子村,让村民们有了脱离贫困的希望。然而,世事无常。

2021年1月11日,Figure关于石节子村的纪录片还在拍摄过程中,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石节子村名誉村长、「石节子美术馆」馆长、艺术家靳勒猝然离世,享年56岁。

「想不想去德国旅游?免费」

「走得太早了,对村里人打击很大!」结束了自己果园劳作回到家的李保元喃喃地说。靳勒去世后,他一直缓不过劲来。

十几年前,李保元突然接到了靳勒从兰州打来的电话:「保元,想不想去德国旅游?一切免费。」

「当时我以为他在开玩笑,根本没当回事!」李保元笑着说。

几天后,靳勒回到村里,召集所有村民推举四人代表全村孙、李、靳三大姓去德国,他们是靳女女、李保元、靳茂林和孙宝林——靳女女年龄最大,当时已经60岁;孙宝林最小,25岁。

村民们在卡塞尔文献展参观

2007年6月16日,世界顶级艺术盛会、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在德国小城卡塞尔开幕。石节子村的4名村民在靳勒带领下,出现在卡塞尔威廉宫的展厅、街头和广场。

他们成为行为艺术作品《童话》的一部分:1001个人,统一配发了奶牛图案的拉杆箱、T恤、手环(类似通行证);文献展厅还放置着作品的另一部分,从北京运去的1001把不同时代的木椅。

在卡塞尔展馆参观时,突下大雨,靳女女转身看着窗外的雨水出神。细心的德国记者问靳女女:「你为什么要看下雨?」

靳女女:「我的家乡半年没下过一滴雨了!」

记者又问:「那你觉得艺术和水哪个重要?」

靳女女用秦安话说:「艺术重要,雨水比艺术更重要。」

村民们在筹备展览

缺水,是这个村子的集体记忆。

地图上看,石节子村距秦安县城不算远,只有5公里。但这个由山腰土崖切割出的四块台地组成的小村子,偏僻闭塞,人口稀少。到今年,全村包括新生人口才50人。

祖祖辈辈,石节子人靠从山下河湾挑水,走一路担心一路。村里人家修了水窖后,生活用水基本得到解决,但庄稼和果园还得靠天吃饭,只能种些花椒、桃树等相对耐旱的经济果木。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作为先锋艺术的实验现场闻名于世。穿着麻鞋的靳女女、李宝元、靳茂林和孙宝林,在卡塞尔梦幻般的旅行,其实是现实生存铁律和纯粹艺术之间的一次碰撞。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