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变“惊装”,住房装修市场的水有多深

2021-04-13 09:59:41 作者: 精装变“惊装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郑美菊告诉记者,目前装修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流动性过高,还是马路工人、游击队为主,施工质量只能靠工人良心。业内人士透露,装修属复购率较低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维权通常是单一案件,许多律师也不愿意接手。

监管难导致市场形成恶性低价竞争。杨焕德介绍,装修行业的监管难度大,导致企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前期,即以低价争取客户,最终环节以次充好则为常态。不少业主对于产品的认知不足,导致高质量的品牌反而没有竞争力,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态势。

江苏省住建厅一位工作人员坦言,目前监管机构也缺乏完善的、精细化的行业评估标准及严厉的处罚措施,监管执法人员有限,常处于被动监管状态。

近年来,全国多地提倡商品房精装修交付。比如,西安市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行政区域内新建住宅推行全装修成品交房,目的是为全面提升住宅建设品质,减少资源消耗和二次装修污染。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虞晓芬认为,精装房或者一些地方所称的成品房已成市场趋势,本为省心省力、减少二次污染,但各地关于成品房的标准又较为模糊,精装房的利润空间较大,导致开发商觊觎“精装暴利”,在精装修上偷工减料。

“装修价格有备案,交房时减配却投诉无门,成了开发商绕过限价、谋取高利润的手段。不少楼盘为涨价而做精装,装修标准夸大其词,以次充好,直接导致收房维权纠纷增加。”虞晓芬说,某种程度上精装修房面临的现实困境,不是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问题,而是开发商更多将其视作调节利润的“节拍器”。

此外,合同签订难落实,标准缺失模糊地带争议多。杭州个体装修师傅蒋文明表示,自己没有专业的设计方案,一般根据业主的口头描述进行施工。但这其中有很大的模糊性,双方理解上会有偏差,待装修结束再进行整改,双方对费用和责任等很难进行有效认定。

设立资金监管账户,推行第三方监理人制度

精装变“惊装”,住房装修市场的水有多深

住房装修市场乱象丛生,一些地方纠纷多发,受访人士对其深恶痛绝,期盼强化监管,多部门全链条严打欺诈哄骗,规范家装行业健康发展。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建议,装修行业涉及建材、装配、施工等多个环节,不能仅盯着装修服务终端环节,宜统筹上下游全产业链,从原料、加工厂、施工单位等方面形成监管合力,破解维权找不到人监管难题。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旦伟建议,切实强化装修公司质量监管责任,完善装修行业征信机制。

郭雳建议,推行第三方监理人制度,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发展面向个人的工程监理行业,加大装修公司后期行为约束力度。谈润卿建议,由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设立资金监管账户,研究设定合理的资金监管百分比,在房屋装修完毕并经由双方签字确认后,再将款项支付给装修公司。

完善合同设置,降低维权成本。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出台装修合同细化指导性范本,特别对是否转包、装修材料品牌确定、付款节点、装修进度、强制监理人制度、质保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加强对装修行业签订协议的规范和管理,推广先装修后付费方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精装房困境亟待系统化治理。业内人士认为,住宅装修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制定和细化相关政策,比如,针对涉房投诉信访症结,去年以来,重庆市场监管部门从广告、合同两个关键点着力,在九龙坡区房地产在售项目中探索推行不利因素告知机制,涉房投诉举报、信访量下降明显。

虞晓芬认为,开发商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无忌惮”,期房制度是“原罪”。目前在中国地产市场,期房占比超过八成,交房周期一般为2年至3年,这为开发商“暗箱操作”提供空间。建议加大现房销售比例,同时,在完成土地出让时,设定一定的施工、装修时间节点,以避免开发商为提高周转率、赶工期,从而以次充好,影响装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