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位垃圾分类“啄木鸟” 探访他们如何把好习惯带给家人

2021-04-18 08:44:50 作者: 走近三位垃圾

“及时分类已成了我们家的习惯。”林玉燕谈到,父母都在环卫系统工作,她从小便接触不少相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毕业后,她也如愿进入环卫系统,和父母成了同事。到了2017年,她被调到垃圾分类科,成了垃圾分类中心暗访考评组的一名考评人员。

家中有了“领头雁”,其他人对于垃圾分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家人在餐桌上聊天时,也经常聊起相关的话题,丈夫和儿子经常还对她“突击提问”。儿子在学校里遇到不知道该如何分类的垃圾,丈夫工作时遇到的不常见的用品,都会把问题带回家求助。

一次儿子突发奇想,向她问道:“妈妈,死掉的老鼠属于什么垃圾呢?”这突然一问,还真把林玉燕问倒了。死老鼠属于什么垃圾呢,是其他垃圾吗?还是厨余垃圾呢?林玉燕想了一会儿也没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她在手机常用小程序“垃圾分类大辞典”中输入“死老鼠”,便找到答案,原来是其他垃圾!儿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林玉燕也在心里暗暗记下。通过这样的“突击问答”,不仅帮助家里人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林玉燕来说,也是对自己工作内容的一种加深巩固。

踏出家门,一家人也保持着垃圾分类的敏锐。一家人外出用餐时,如果看到餐厅服务员误将餐巾纸和食物残渣等厨余垃圾放到一起,也会耐心提醒。“可能垃圾分类已养成了习惯,分不好的话心里总觉得怪怪的。”林玉燕笑道。

受到妻子的影响,丈夫林慧达到外地出差时,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关注当地的垃圾分类情况,关注不同城市对于垃圾分类的做法。“有些城市推行垃圾分类较早,成果也比较明显,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林慧达说,他也会把这些经验做法和妻子交流,甚至他们的父母外出旅游,也都会关注外地城市的垃圾分类情况,与厦门进行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