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位垃圾分类“啄木鸟” 探访他们如何把好习惯带给家人

2021-04-18 08:44:50 作者: 走近三位垃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像一群“啄木鸟”,飞向全市各个场所,从机关单位到商场学校、小区店面,随机检查抽考,找出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这群“啄木鸟”就是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暗访考评组的考评人员。

目前,市垃圾分类中心暗访考评组分为岛内组、岛外组和公共机构组,共有31名考评人员。他们把揪出的“虫子”整理成图文报告:垃圾分类督导员是否按时到岗,集中收运点建设与清理是否规范,集中收运点分类准确率达到多少……每天,在市垃圾分类工作微信群里,都会准时出现一份《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暗访情况通报》;每月,《厦门日报》上都会刊登全市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情况排名。

在暗访考评制度的监督下,厦门市垃圾分类准确率不断提升,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支持率和参与率越来越高。暗访考评制度,已成为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一把利剑。厦门垃圾分类的经验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甚至被全国复制推广,这群“啄木鸟”功不可没。

日复一日的暗访考评工作,给这些考评人员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到厦门垃圾分类工作的缩影:把考评“职业病”带回家,成为全家垃圾分类“领头雁”,一点一滴看似小事,却实实在在影响着身边人。他们始终思考的,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命题,更致力于让厦门这座城市因垃圾分类变得更环保、更整洁、更美丽。

本期家访,本报记者走进三位“啄木鸟”的家中,探访他们的故事。

与垃圾分类结缘 把“职业病”带回家里

●出镜家庭:洪文劼,42岁,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暗访考评组公共机构组组长;丈夫白行顺,45岁,就职于厦门市思明区环境卫生中心;儿子白礼睿,13岁,初一学生。

家庭住址:思明区嘉禾路

●未来愿景:希望小孩好好读书,提高学习成绩,工作顺顺利利。

文/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最近,洪文劼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张7年前的照片,画面中是儿子白礼睿幼儿园时期的手工作品,四个用纸杯做成的“垃圾桶”粘贴在一张大卡纸上,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上标注“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餐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卡纸上写着:参与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家园。洪文劼给图片配文:“和垃圾分类有着不解之缘,这图要是放在现今日新月异的工作上,同志们一起来找茬。”有同事乐不可支地评论她,“逃不过垃圾分类科的命运”。

一边展示这条朋友圈,洪文劼一边说:“是可回收物,不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也有区别。”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中,洪文劼担任的就是“找茬”的角色。例如,垃圾混装、垃圾桶及投放点周边环境脏乱差、垃圾桶标识错误等等,洪文劼通过“找茬”推动垃圾分类越做越好。长期暗访考评,让她养成“职业病”,不管是逛超市还是去公园,都首先看向垃圾桶“考评”一番。

这份严谨认真的精神,被洪文劼从工作岗位上带回家,感染着身边人。洪文劼的丈夫白行顺也在环卫系统工作,对垃圾分类也格外严格。当天中午是白行顺做饭,从处理食材的第一步就开始分类:“猪大骨和贝类等硬壳海鲜要格外注意,单独细分到其他垃圾。”白行顺笑着说,这已经是习惯了。

洪文劼时常去楼上的父母家探望,“职业病”也被她一并带了去。一进门,她先去垃圾桶看看分类情况。有次在厨余垃圾桶里看到混投的食物包装袋,她立刻提醒父母把它拿出来,还说教了好一通。知道女儿的职业习惯,洪文劼的父母也理解支持,前段时间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好,下楼扔垃圾时还受到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表扬。“他们当天就赶紧跟我炫耀,高兴极了。”洪文劼笑着说。

垃圾分类的标准日新月异变化着,洪文劼和白行顺也时常讨论一些新知识、新变化,“日化洗护包装曾经是有害垃圾,玻璃有段时间也扔到其他垃圾桶。”上一秒还坐在沙发上聊天,下一秒两人就开始考起对方,“为什么后来分到可回收物里?”“后来末端处理的技术更新提升,这些物品也有能力单独分类收运处理,分类越来越细化……”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