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荣辱与共——每个成功作者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编辑

2021-04-18 21:14:37 作者: 惺惺相惜,荣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记忆。每年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也是在提醒我们,用阅读丰富内心。202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来了她七十岁的生日。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机构,她也在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为迎接4·23世界读书日,央视《我的艺术清单》栏目组邀请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 何启治、 张福生做客节目(于4月15日晚在CCTV3综艺频道播出)。在有限的节目时限里,两位资深编辑与主持人 朱迅畅谈多部经典文学作品,分享它们出版背后的故事;还向观众们展示了珍藏的与作家、译者间的往来书信,著者与编辑相互信任、共同进退的感情令人动容。

今天分享节目的对谈部分,以下内容据节目视频整理。

主持人(朱迅):介绍一下,这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何启治先生,何老师好!

何启治:大家好!

主持人:何老还曾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的主编。这边为大家介绍,这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的资深俄语编辑张福生老师,张老师您好!

张福生:朱迅好。

主持人:欢迎两位,请就坐。何老今年高寿啊?

何启治:我1936年生的,八十四岁了。

主持人:精神矍铄!

何启治:不敢当。

主持人:张老师还年轻,正当壮年。

张福生:我也七十(岁)了。

主持人:您哪儿看着像七十(岁),您也就二十七(岁)。真好,您看今天是不是我们觉得书香扑鼻?这都是咱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些经典的图书,有很多都是出自两位老师之手。

何启治:其实在当代文学方面呢,可以举的例子很多。但是张炜的《古船》跟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有典型意义的。

主持人:(展示书籍)1993年《白鹿原》。这个是1986年、1987年第一版《古船》。

何启治:1987年出书,1986年第五期的《当代》就发表了。

主持人:对,很有代表性,直到现在。您看电视剧了没?

何启治:我都看了。《白鹿原》后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剧,甚至有陶俑。

主持人:对,各种形态。现在全方位也是顶配的状态。

何启治:它的基础就是文学作品。

主持人:张老师,您跟我们说说您编辑的作品。

张福生:当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比较清楚。

主持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节目太熟悉了,其实在我们节目已经不下十次,它出现在各位大家的艺术清单上。

张福生:还有《静静的顿河》,这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作品,肖洛霍夫的代表作。

何启治:《静静的顿河》对《白鹿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主持人:(展示书籍)《肖洛霍夫文集》。您给我们解读,编辑在出版行业,在一个出版社当中,他是什么样具体的工作,他到底是做什么的?

何启治:编辑如果首先从搞当代文学来说,他(张福生)搞外文的、古典的,可能还会有另外一些特点。就当代文学来说,原来最简单的表述是六个字:组稿、审稿、发稿。把稿子组来,审查够格不够格出版;够格了,发稿,文字上处理一下。但是现在就越发展就更复杂一点,比方说要计算成本,你要考虑经济效果,还有宣传。

主持人:我不知道这样的对标是不是正确,就是有一点类似电视台的导演。你想一个什么样的选题,组织了什么样的人来,组织来了之后,我们录制完了还要审片,要编辑要剪辑,然后要播出。是不是就是这个概念?

何启治:对,这些文学作品,就是各种艺术体裁的基础。

主持人:您给我们讲讲您和《白鹿原》的故事吧,好不好?您和陈忠实老师的故事。

何启治:《白鹿原》到今天,在当代文学里边已经成了一个(经典)几大奇迹。第一个奇迹,《白鹿原》从约稿到成书接近二十年。我的岗位在小说北组,就是长江以北。我夏天回来,冬天我就到我的管区西北去组稿,西北的中心就是西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