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教培禁令来袭,家长为什么还是这么焦虑? | 智见

2021-04-21 11:18:39 作者: “史上最严”

我是博士毕业,我特别希望我的孩子也走这条路,他告诉我建筑系设计就是最高层次,你要让我读博士,我就只能读建筑的史学、建筑材料学、建筑考古学特别细的一个领域,设计已经到了我学历的最高层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有判断,你的孩子是不是走学术类的,未来写学术文章,搞学术创新,还是未来可以走实操类的技术创新实际操作工作。特别是德国这样的国家实操类的工作人员,比如技师、大师,甚至高于学术类一般学术类的老师和大学教授收入。对技能的承认和技能价值的接受,是我们要改变社会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向的很重要的测量手段。我们今天的讨论实际上不光是校外教育的问题,而是中国未来教育发展如何发展,我们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一个宏观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是校外教育发展过于畸形更深层次的内在的社会原因。

安柏:

通过监管或者调整应该是会越做越好的,国家对人才的评价也会从原来单一体系变成更加多元化,而且对能力衡量也会有一种比较科学的体系出来,大家也不会因为说学历低,但是能力高,而得不到一些好工作好机会,对吧?

郑德林:

现在监管对校外机构监管现在比较热,那么监管不单单是对校外培训机构。对学校的监管和规范一直都没停,某种意义上来讲很多时候还是比较严格的。包括对校长的、对老师的、对学校和外边商业机构的边界、对师生关系的、对学生权益保护的等等,最近刚刚有一个热点,学校怎么样保护学生的规定正在征求意见。所以我们也不必过于敏感,好像是矛头都在针对着校外培训机构,只不过对校内监管不够敏感而已。

安柏:

的确现在老师也是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孩子的交流这方面的规范,有的学校老师坚持校外培训,这个是坚决不允许的。这样的话家长也很有意见,你想你在学校里不好好教,然后在校外去给人家培训这样多不好。其实家长希望校内的教学质量也要提升,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减负,而不是说你学校里面很轻松,然后我没办法,我只好到校外去补了,就变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了。

高书国:

我觉得对未来校外和校外学校关系的处理,我不用“监管”这个词,“处理”二字更谨慎乐观,应该看到我们中国教育面临的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社会、社区、政府、学校、校外机构需要一块来解决家长的焦虑,学生的焦虑,学业压力过大这些问题。

刚才梳理了80年代到现在的一个发展过程,校外教育的问题是时间造成的,所以解决校外教育的问题也需要一个时间,有制度的、有制度管理的机制体制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它反映的是什么?家长的焦虑,社会评价,待遇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80、90后00后,他们的孩子不那么焦虑,他们对孩子的进入大学和985 211一流大学的要求不那么迫切,而是正确判断孩子能力,根据孩子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业和专业发展方向,这种焦虑会变得层次低一些,激烈度会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