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教培禁令来袭,家长为什么还是这么焦虑? | 智见

2021-04-21 11:18:39 作者: “史上最严”

再从社会的教育形态来说,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技能重视之间还存在偏差,未来要调整这种偏差,特别是劳动人事部门要以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生活状态等方面为技能型人才的未来发展,开拓这样的道路,让大家不在一个学历的、走独木桥的这样的恶性竞争当中生存,在这种条件下,未来人们的心态,家长的心态和社会心态都会变得好一些,我们社会也变得多样,承认每个人的生存的权利和价值,未来才有很好的发展和空间,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减缓不正常的攀比和不正常的恶性竞争。

安柏 : 郑老师您觉得未来教育比起现在的教育,您觉得最重要的趋势是什么?

郑德林:

我们谈未来教育并不是在建构未来的教育,而是对现在或者过去的教育当中不合适的一些地方做一些反思,做一些有可能的调整。教育它是一个连续的,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寻未来的一个过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还是学习者,那么必须意识到一个变化,就是一种变迁。

刚才我们高主任谈到了什么变迁呢?过去我们讲知识本位,现在知识本位正在向能力本位在变迁的进程当中,在知识本位的时代,我们怎么样去评价一个人比别人更有知识,实际上就是他的学历的高低,他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他学校所处的层次,就能够对应背后他的知识怎么样?知识的储备怎么样?在能力本位的时代,985、211的概念不太能够适应,目前社会也正在淡化这个概念。

一方面我们眼睛盯着985、211盯着一些名校,但是另外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家长的角色是一个多重的,你在家里边是个家长,有可能也是一个用人单位的决策者,招聘人才的时候会看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所谓的“高分低能”,一些好学校、高学历的人,不等同于有能力。在现在和未来我们对人才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看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论你对应的岗位,他要处理什么问题,就是你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解决问题,其实人的价值是跟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比较对应的关系,所以这是我们探索未来教育,或者说我们在做未来学校的研究和实验的非常重要的底层背景,社会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正在变迁,那么教育是为谁服务的?

那么教育要服务学习者,有它的生存它的发展,那么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的功能和价值,要为社会的各行各业为它培养建设者,培养接班人,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已经在发生变化,我们对教育的价值观念也必然要重塑,否则的话就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现在培养的人他毕业之后走向社会,是不能够融入这个时代,不能够融入社会,毕业即被淘汰的这么一个结局。

安柏:谢谢郑老师,讲的特别好。我稍微有点疑惑,也是很多家长想问的,他们说的确我们要看一个孩子,看他的竞争力是不能光看学历的,要看他的能力。但是问题现在就是说比如说各个岗位招人,他肯定是先看学历,能力很难评价,但学历一看就明白了。您怎么看?

郑德林:

用学历那一纸证书来去对一个人作出评价,这个是社会成本最低的。意味着什么?它的客观性可能值得我们去打一个非常大的问号。因为我们现在必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很多的用人单位还会把学历然后作为一个参考因素,但是它对人的选择,对人进入到这个岗位之后的一个评价,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了,学历这一纸证书,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它占的比重它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 现在应该是更多看能力,用人单位的选择对证书的依赖,它是一个普遍呈一个下降的这么一个趋势,那么我们作为家长,那么还把这个事情可能很重,它就是错位的,这是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我们对能力评价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一定要看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介入教育,在不断支持着对人的这种评价,比如说区块链越来越多的已经走到了我们的生活生产领域当中,尤其是跟教育的结合,也越来越快。那么不仅局限于区块链的一些新技术,完全可能对于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能力的发展提升,能解决哪方面的问题,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真实的不可篡改的评价,如果这些新技术的发展足以大面积的支撑人的评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文凭、学历证书他不再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它的价值就会变得降低。